文章图片
“麦龄”小程序首页及分类教程页面
“我们探索了常规的图文形式 , 也试了做视频 , 但图文太长 , 老人不爱看;视频太快 , 老人又记不住 。 有一天 , 我们突发奇想 , 能不能做个介于图文和视频之间的形式 。 于是 , 就做了1.0版小程序 , 模拟真实的手机操作 , 每个步骤都能点击学习 。 ”岑倩在分享中说 。
豆瓣小组中也有很多组员参与了1.0版本的内测 , 他们把小程序转发到家族群 , 再把长辈们的意见反馈会来 , “麦龄”团队成员就根据这些意见改进小程序 , 对产品进行迭代 。 “我们现在有300多个创作者 , 共同完成了2000个教程 。 我们将开发平台开源给他们 , 提供编辑工具 , 让他们自主地去进行创作 , 现在小程序也在公开招募创作者 。 我们会给创作者们提供选题范围供选 , 以保证平台上的教程不会重复 。 ”
岑倩说 , “我们有个用户反馈称 , 用麦龄教会妈妈转账后 , 妈妈开始一周会练习转账给她 , 她一个星期收到了1000多块钱 。 还有个阿姨 , 之前缴燃气费都是去物业 , 有时候晚上做饭发现燃气没了就交不了 。 她跟着我们的小程序学会在支付宝上缴费 。 发现网上缴费不仅方便 , 还能领折扣 , 就像打开了新天地 。 ”
智慧助老应与老人共情 , 实现代际间的温情互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在研讨会当日发布的《2021智慧助老模式观察报告》中指出 , 针对当前企事业单位、公益社会组织开展的智慧助老行动 , 老年受访者认为有些培训内容重复比较多 , 不太贴合老年人的需求 。
岑倩表示 , 这主要是由于提供智慧助老服务的相关人士并非出自老年人群 , 因此他们多数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 , 无法与老年人感同身受 , 最终提供的服务往往无法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
“提供助老服务的人 , 跟老人家的年龄、教育、生理、心理各个方面背景都是不同的 , 很多时候很比较难设身处地去理解老人 , 就会想:他们为什么找不到那个返回键?”在她看来 , 智慧助老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各年龄人群之间的磨合 。 岑倩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 , 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 对数字化领域的认知程度存在多个分层 , 因此助老服务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
文章图片
豆瓣“教爸妈玩手机”小组负责人、“麦龄”小程序创始人岑倩
她表示 , 为了打消老人的戒备心 , 保持真正开放的心态接受互联网 , 他们团队正在试图连接起年轻人和老年人 , 让年轻人为爱发电 , 根据家里老人的需要制作教程;老年人接受年轻人的孝心 , 真正愿意去学习这些内容 , 两代人之间的温情互动 , 也能更好带领老人走向智能时代 。 另一方面 , 同辈人之间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多 , 可以从两个方面做点事情 。 首先 ,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老年社区 , 让老人在互联网上积极发声 , 形成互帮互助 , 互相交流的社交圈子 。 另一方面 , 可以打造“超能老人” , 让更优秀的老人去影响更多老人 , 老年KOL的影响力 , 在老年群体中会更有说服力 。
岑倩用“共情”这个词表达了对智慧助老未来的展望 , 她认为 , 对老人来说 ,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手机、电脑 , 也不是一些可用可不用的技能 , 而是通过这些媒介 , 这些技能 , 真正感受到科技的温暖 。 智慧助老更多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 , 给予人文关怀 , 让老人有舒适的体验 , 踏实而放心地过好老年生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