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不换内衣、8年不买卫生纸、垃圾堆捡食物( 三 )



如果需要购置衣服 , 她会去一些慈善商店购置二手衣物 , 价格大多都很便宜 。
或者是去一些免费“闲置互换”商店 , 将自己不用的物品拿来互相交换 ,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

日常上班很少坐车或者打的士 , 除非紧急情况 , 一般都是跑步去 , 距离也不远 。
很多人对Kate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 , 嘲讽她是“极端小气鬼” , 甚至进行网络暴力 , 笔诛口伐 。

但其实 , Kate是在用物欲增加抵抗生活风险的筹码 , 用比旁人多了一分的风险意识 。
Kate并不缺钱 , 作为一名资深会计师 , 有着不错的收入 , 房贷也靠着自己的努力 , 九个月就还完了 。
她的风险意识来源于曾经的失业 , 那时候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好 , 很多人都被裁员 。

一下子变成了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无业游民 , 生活失去了保证与安全感 , “这是非常可怕的 。 ”
从那以后 , Kate意识到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节俭 , 长远的生活保障要比眼下的满足感更重要 。

再加上 , 本身Kate就是一个不太追求物欲的人 , 认为自己比物品更重要 。
靠着这样的省钱办法 , 她买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 , 并且只用9个月就还清了贷款 。

“能满足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 ”
就像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说道:“人是拿来爱的 , 东西是拿来用的 , 但这个世界一团糟 , 东西拿来爱了 , 而人拿来用了 。 ”
不为满足一时物欲而疯狂购买 , 截断浪费的源头 , 注重自己的感受 , 只要保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 , 追求自己想要的 , 这无可厚非 。
3 。
“魔鬼式”禁欲 ,
不消费到底是自虐还是自律?
其实不仅是Kate , 在国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群体 , 叫做“Freegan” , 译为“不消费主义者” 。
这个群体崇尚不消费 , 不是说一分钱不花 , 而是最大限度不消费“生存必需”以外的物品 , 有时连生存必需的食物等都尽可能的节省 。

他们是忠实的“垃圾箱潜水”拥护者 , 吃剩菜、翻垃圾桶、不购物不买衣服 , 是他们的行为标识 。
来自新加坡的Daniel已经尝试不消费5年了 , 在过去的十年里 , 一直为经济压力而担忧的他 , 开始变换自己的生活 。
做一名Freegan会上瘾 , 省钱、环保、卸下压力一身轻 。他说:“换个角度想 , 垃圾桶潜水只是让你发现了世界市场的新打开方式 。 ”

Freegan成员们有时也会搞聚集 , 将自己回收来的食物互相分享 。
“不花钱 , 不买东西 , 不物欲消费 , 反而更快乐了 。 ”

有人质疑 , 用如此自虐的方式来践行不消费 , 有必要吗?
在《消费社会》这书中 , 曾写道:“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 , 只是把物当做能够突出自己的符号 。 ”
也许有的人觉得生活需要有各种物品来突显 , 而有些人却觉得生活没有了物品的繁琐装饰 , 反而更简单快乐了 。
没有孰是孰非 , 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 换个角度想 , 当你在疯狂囤物浪费的时候 , 有这么一群人在帮你收拾这些浪费资源 , 不是也挺好的吗?
你怎么看待呢?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