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要读懂人的心 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 )
愤怒的网民们估计并不清楚行业内互相找茬儿的历史传统 。 Kneron公司恐怕也无法预料 , 它的一套操作招来了中国网民的反感 。 这家公司的CEO在此前的一则声明中称:整个人脸识别行业都还亟须改进 。
人脸识别的路的确还很长 。 在科学家和程序员设想里 , 这项技术发展到最终 , 不再只是一道防止手机、账号被盗的锁 , 更不是网民吵架的话头儿 。 它应该带来理解 , 而并非隔阂 。 他们的终极愿景是AI识别人脸 , 然后识别情绪 , 帮助人们彼此感知内心难言的波动 。
不过也就在今年7月 , 美国东北大学等机构的5名专家发表了一长篇论文 , 称目前依托面部表情识别情感的算法压根儿就不严谨 。 “它们的算法能识别皱眉 , 但不等于检测到了愤怒 。 ”一位心理学教授称 , 人之间情感的传递 , 除了表情 , 还依靠着装、动作、语言 , 乃至传统习俗、人际关系 。 可现在绝大多数公司 , 其实只在用面部表情来识别情绪 。
“人们生气时 , 只在不到30%的时间内会皱眉 。 不生气时也经常皱眉 。 ”这位教授提醒 , 当情感识别被用于招聘、医疗、安检等一系列辅助沟通时 , 谁愿意将自己交给30%的概率?答案只有一个:机器要读懂人的心 , 要走的路还很长 。
我们曾经理所当然地相信 , 技术会帮助人们实现沟通、理解 , 地球会变成地球村 。 现在 , 梦实现了一半 。 我们可以听到全世界任何角落的声音 , 卖出的手机识别过了无数张人脸 。 沟通在今天变得无比容易 , 但彼此理解依旧很难 。 等到技术再进步 , AI真的能识别人类情感 , 我们就能好好感受他人的内心?要知道 , 情感识别AI大规模落地 , 始于放贷机构 。 它从未打算理解你 , 只想定义你是否撒谎 , 是不是合适的贷款者 。
程盟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