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认为 , 想要做好计算性能 , 核心就在并发、能效比和瞬时加速这三个点上 。 针对并发场景 , vivo 在系统中设计了高并发计算模式 。 以同时启动 20 个应用为例 , 启动一轮时 , 打开速度能提升 20% , 连续两轮可以提升 30% , 可以很好保证多任务切换时的系统运行流畅度 。
图片来自 vivo 官方
进入到 5G 时代 , 手机能效比的重要性变得愈加凸显 。 为了将这一指标做到更好 , vivo 做了智慧调度计算模式 , 帮助手机更好的调配性能资源 , 保证不出现丢帧的同时 , 还能将能耗控制到一个足够理想的水平 。 官方称 , 在同样帧率下 , 以游戏场景做测试 , 其平均功耗最高能降低 10% 。
当手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之后 , 对于手机的瞬时加速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 为此 , vivo 在系统中新增了高速追载模式 。 在相关算法的支持下 , 它能快速缩短 CPU 负载拉满的时间以及 CPU 的提频速度 , 从而满足游戏等高负载场景下的性能响应 , 让用户获得极致体验 。
由于手机属于高集成度的一类产品 , 所以很多硬件层面上的东西一旦出厂就很难再做更改 , 存储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点 。 去线下店买手机的时候 , 店员总会跟你说 , 买大内存的手机 , 用起来不卡顿 。 这当然没有错 , 麻烦的是 , 内存容量没办法随应用更新而增长 , 够用就成为了奢侈 。
为了让内存变得「更大」 , 去年 vivo 创造性的推出了内存融合技术 , 成功实现了内存 +3G , 相当于让 8GB 内存的手机可以获得类似 11GB 内存一般的流畅体验 。 事实也证明 , 这项技术无论从实际使用体验还是用户反馈层面来讲 , 都是值得肯定的 。
图片来自 vivo 官方
所以在此前的基础上 , vivo 再一次升级到了内存融合技术 2.0 , 由 +3G 提升到了 +4G 。 此外 , 为了更好发挥 ROM 和 RAM 的数据读写性能 , 他们还在内核中新增了全局虚拟缓存管理机制 , 让内存管理更高效 , 从而大幅减少有存储交换导致的卡顿 , 提升系统的整体流畅性 。
显示性能方面 , vivo 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有两个 。 首先是显示动效层面 , 他们在之前原子动效引擎的基础上 , 推出了全新的拟水面物理动效 。 简单来说 , 就是模拟物理世界水面浮力、阻尼 , 一次来增加动效体验的自然性和愉悦性 , 将你带入到真实感很足够的虚拟世界中 。
另外一个是全链路提升 UI 交互渲染的优先级 。 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第三方应用的显示流畅性 , 你可以理解为 , vivo 提升了所有应用 UI 渲染层以及触控响应事件的优先级 , 当系统判断当前手机处于相应状态时 , 便会自动分配更多计算资源 , 以此来让用户获得流畅的视觉以及触控体验 。
还有一个我认为值得所有手机厂商去推动的点 , 是 vivo 在抗老化这件事情上其实做了很多努力 。 去年的时候 , vivo 手机全系机型便已经具备 36 个月的抗老化 5 星能力 , 今年他们将抗老化要求覆盖到了手机系统更多的场景和环节 , 前不久获得了中国泰尔实验室颁发的国内首张全场景持久流畅体验五星证书 , 这对于提升用户好感度非常有帮助 。
回到文章开始我们提到的那个话题 。 其实无论 1+N 还是 1+8+N 再或者 1+4+N , 任何以手机为核心来打造的生态体系都需要先将「1」做好 , 如果基石都没有做好 , 也就没有然后了 。 而从更高的视角来看 , 「1」做得出色与否 , 要回归到性能这两个字上 。
有了足够出色的性能作为支撑 , 才有可能为用户提供极致流畅的体验 , 进而让大家愿意接受以此为基础所打造的生态体系 。 当然 , 在 IoT 生态建设方面 , vivo 其实也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