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建站、探测火星、发射次数“50+”——2021中国航天这些大事值得铭记( 二 )


“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的背后 , 不仅是发射频率的提升 , 也是发射能力的提升 , 更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体现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表示 , 目前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 , 将有力推动航天重大工程开展 。
未来 , 随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 , 新老火箭将实现全面交替 。 火箭重复使用、落区控制、无人值守发射、多星部署等技术的突破 , 将使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次实现新跨越 。
空间站继续建、探月工程“上新”……中国航天未来更精彩
星辰大海再扬帆 。 2022年底前 , 中国将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 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 。 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 , 将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 后续 , 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 , 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 , 开展巡天观测 , 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
此外 , 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 。 据悉 ,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 , 这三个任务将在未来十年之内陆续实施 。
按计划 , 中国将先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 , 然后发射嫦娥五号的备份嫦娥六号 , 进行月球南极的采样返回 。 嫦娥六号之后再发射嫦娥八号 , 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
人工智能与航天探索相结合 , 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在2021百度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上 ,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与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大开脑洞” , 进行了一场富有想象力的对话 。
“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科研站更加智能 。 ”李彦宏认为 , 未来月球科研站内核可以是集感知与控制一体、具备自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大脑 , 可以帮助月球基地的建造、无人值守的科学探测以及资源开发利用 。
“人工智能以后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在航天技术方面 , 使航天技术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变得越来越精确、简便 , 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 ”欧阳自远说 。
展望未来 , 中国航天必将迈向更加遥远的星辰 , 探索更加浩瀚的宇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