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的知识文化科普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二 )


(五)其他:有七天“烧头七” , “五七”烧伞 , 60天烧船、桥 , 100天上坟时 , 儿、媳、孙及孙媳脱孝“释服” , 穿素服2 7个月 。此后 , 死者逝世一周年、三周年办事追祭 , 在大庙奉经 , 送库 , 亲友前来致祭 。一周年叫“小祥” , 三周年叫“大祥” 。
以上丧礼 , 满族人家都照此进行 。因贫富不同 , 繁简各异 。易县满族有“三日圆坟后孝子往各家谢孝”之俗 。河北各地满族人家 , 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腊月均上坟扫墓 , 十月初一“送寒衣” , 腊月三十“烧包袱” 。此俗至今仍在各地广泛流行 。今天 , 满族丧礼从简 。实行火葬 , 仍然按时扫墓 。
4. 节日 : 满族节日大部分与汉族相同 。
主要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 但习俗有所差异 。
春节:旧时 , 满族家庭在春节期间要祭祖、祭大 。祭祖时 , 祖宗板上贴“白挂钱”、摆祭品、烧檀香 , 族长歌颂祖宗功德 , 家族人长幼依次跪拜 。现祭祖之俗已简化 , 只在年节给祖先烧香摆供致祭 。祭天 , 即在院中竖一高杆 , 上置锡斗 , 斗内放猪肠等物 , 供乌鸦食用 。此杆名“索伦杆子” 。现“索伦杆子”已非常少见 。多数满族家庭在院中竖起灯笼杆子 , 年三十日至正月十五日(有的地方到正月初六) , 每到晚上 , 点燃灯笼 , 祝愿人寿年丰 。另与汉俗不同之处是 , 满族家庭“除夕”守岁至半夜 , 即吃饺子或手扒肉 。
端午节:端午节是满汉共同节日 , 但满族并非纪念屈原 , 而是祈祷解瘟 。农历五月初五 , 满族家家屋檐及门楣都插上艾蒿 , 还用红黄彩纸剪成宝胡芦贴在缸上 , 意在解瘟 。
中秋节:与汉族基本相同 。此外 , 满族也过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腊八、“小年”等节日 。
颁金节:源于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分布正名族名为满洲的日子 。
5.礼仪
(一)敬 老 满族有敬老重礼之风 。清代 , 遇有新君即位 , 或重大节庆 , 有时在全国各地挑选千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京 , 举行盛大的“千叟宴” , 以示国家对老人的尊重 。定兴县周家庄村马氏于嘉庆二年 (1797)所立碑文记载 , 马氏第四世特顺(即马调)曾于嘉庆元年(1796)到北京参加过“千叟宴” , 并恩赐为“九品登仕郎” 。民间 , 敬老之风尤为突出 。对长辈 , 三天一小礼 , 五天一大礼 。小辈每隔三大要给长辈请安 。问安时 , 行礼完毕 , “皆侍立 , 不命之坐 , 不敢坐” 。
(二)礼 节
清代满族的礼节繁杂 。主要有请安、打干(妇女为蹲安)、靠肩礼和顶头等 。晚辈每天早晨起床后、晚睡前 , 要给长辈请安 , 媳妇还要给长辈装烟 。妇女走亲串友或往娘家赴宴 , 要向公婆请假 , 回来后要问安 。平时在途中或街市上遇长辈或相识者 , 要问好、打千 。如外出时间较长 , 途遇长辈要行大礼(叩头) ,  平辈人互致寒喧 。满族人待客热情并讲礼仪 。如有亲朋好友来家拜望 , 主人会热情接待 , 并互致问候 , 敬烟、敬茶 , 较富裕家还拿糕点、瓜果敬客 , 并挽留吃饭 。家庭中闲谈或吃饭要请长辈居上坐 。要求媳妇既热情又稳重 。未出嫁的姑娘则不受约束 , 较为随便 。“旗俗 , 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 , 而未字之小姑 , 其尊亚于姑 , 宴居会食 , 翁姑上坐 , 小姑则坐 , 媳妇则侍之于旁 , 进盘匝奉栉巾惟谨 , 如仆媪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