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妈妈,洋娃娃在动!”3岁女童紧急送医,医生却说孩子没撒谎
文|秘籍君说到玩具,每一代人的童年都会出现它们的身影,算是孩子童年不可缺少的玩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对娃娃的喜好大多是不变的,顶多是蜘蛛侠和芭比的区别,而有了它们的陪伴,家长们才能忙里偷闲、得到片刻的喘息。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娃娃的质量和外形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不光是材质方面,连逼真程度也越发接近真人。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最好的,宁愿花费高价去国外购入仿真娃娃,也要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却没想过这种娃娃可能伤人。前些天,我们小区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说是王家3岁的女儿半夜又哭又闹,嘴里不停说胡话:“妈妈,床头的洋娃娃在动!你快看!它在瞪我!”吓得王家两口子来不及找车,直接打120把孩子拉医院去了。
文章插图
那边医疗车刚走,这件事就在小区传开了,八卦传闻越穿越离奇。第二天更有保洁人员报信:王家夫妇回到家,第一时间就把洋娃娃扔了,还是扔到小区公共垃圾桶的那种。这下事情被说的更邪性了,一时间什么风水都出来了。周末业主开会碰上王太太,我终于忍不住上去询问孩子是不是在说胡话?没想到王太太一挥手,直接跟我解释了整件事的原委。
文章插图
闹事的那个洋娃娃本是长辈送给她小女儿的礼物,属于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仿真人偶,因为材质触手生温,造型逼真,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人家是好意,谁想小女儿不走寻常路,压根儿不能看到人偶。王太太想着这么好看的娃娃,哪怕摆床头看着也是好的,谁知小女儿半夜开始哭闹,非说人偶的眼睛在动,还在瞪着她。王太太一看女儿开始说胡话,还发烧了,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赶忙紧急就诊。谁知到了以后,医生反而说孩子并没有撒谎,反而是家长做错了。
文章插图
原来,这一切都跟心理学上的恐怖谷效应有关。恐怖谷效应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日本的机器人学家森政弘提出。说来好笑,他本身是为了机器人外形的制作才研究的,却没想到阴差阳错,反而证实了早先弗洛伊德提出的《恐怖谷》对人的影响。森正弘表示,他在制作机器人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机器人与人类的外表达到极度相似的时候,人类会对机器人的存在呈现非常反感和负面的态度。这是因为机器人到底是死物,跟人类过度接近,反而会放大外形上的不同和僵硬,而这种氛围被敏感的人过度放大,产生“行尸走肉”的错觉。王家小女儿就是如此,她深受恐怖谷效应的影响,误以为娃娃在瞪着自己,到了夜晚,这种恐怖会呈几何式放大,这才有了哭闹甚至被吓到发烧的表现。听完整件事,我不仅感慨心理学的奇妙之处,另外,大家喜欢人偶娃娃吗?-----------------------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
- 妈妈做饭的神态描写 给孩子做饭的喜悦心情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特殊时期:3岁孩子咬破水银体温计,妈妈60秒专业处理 获医生点赞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妈妈在线发问:女儿读大一,未婚先孕,男生不负责,我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