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你别把孩子养废了”比婚姻危机更可怕的,是家长们的教育危机( 二 )

  
文章插图  
  
“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教育焦虑最原始的动力亲戚的两个儿子,弟弟初中就去当兵,哥哥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弟弟退伍后出来工作,每个月拿着四五千块钱的工资,哥哥毕业三年内就月入2万+了。  
在学习生涯,多读几年和少读几年,读得好学校和一般学校,一辈子真的会差很远。  
教育在当下的中国,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方式。  
教育焦虑不是凭空而来的,“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当下中国父母教育焦虑最原始的动力。  
耶鲁大学教授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分析了父母的养育风格,跟社会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这两个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跟瑞典、挪威等国家不同的是,我们国家贫富差距大,教育回报高,父母也更倾向于“鸡娃”。  
小时候多让孩子上一门兴趣班,可能就相当于给孩子的未来多打开了一扇门。  
让孩子多受一年的教育,毕业后收入就可能高出20%;多读两年研究生,收入可能高出40%。在学历和能力的提升之后,这种收入回报都是非常可观的,并且是终生的。  
  
  
  
兴趣|“你别把孩子养废了”比婚姻危机更可怕的,是家长们的教育危机  
文章插图  
  
还有一组数据比较令人震惊:  
2020年一些省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仅在40%~60%。2019年的深圳,公办普通高中的录取率已从47%降到45%。在上海,每3个中考生就有1人要去读技校或职高。  
在教育这条路上,越往上走,就会有越多的人被淘汰;越靠近金字塔顶端,每一步就会挤掉数量越大的同龄人。谁能一直胜出,谁就会成为这个社会未来的“精英”。  
中国上亿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孩子“成功”的期待。  
而孩子“成功”的能力,除了要从学校里习得,还要在课外兴趣班上补充。  
普通家长给孩子灌输知识,好家长培养孩子兴趣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只是教给我们知识和应付工作的技能,却没有教给我们愉悦自己、与人合作相处的方式方法。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定程度上是“唯分数论”的。但近年来,学校的教学和考试正朝着更灵活的方向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烈。  
成绩给予我们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领,但培养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着高尚情操和情绪出口的,从容自信的人。  
别不信,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童年的孩子,长大后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是远远比不上从小就各种参加兴趣班的孩子的。  
正如大多数90年代出生的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兴趣|“你别把孩子养废了”比婚姻危机更可怕的,是家长们的教育危机  
文章插图  
  
这是个“拼爹”的时代,每一位父母都在倾尽所有给到孩子最好的起点。  
当然想要真正地培养好孩子,父母还得身体力行,对孩子的成长投入足够的心力。  
把孩子送去兴趣班,仅仅是个开始。在孩子十几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父母的陪伴、引导,适当的约束和鼓励都非常重要。  
正如学者周国平所说:“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究竟有无价值,完全要看结果是激发了还是压抑了孩子的求知兴趣。”  
所有课外班兴趣班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让他更热爱生活和这个世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 兴趣|“你别把孩子养废了”比婚姻危机更可怕的,是家长们的教育危机】再长远一些,这些兴趣和习惯终生相伴,孩子就有了更宽广的世界和更幸福的人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