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四方联动”变入学焦虑为入学期待( 二 )
体验小学生活 。 幼儿园会组织孩子们参加多次短途旅行 , 认识周围的社区 , 多次进入他们可能去的小学 , 让他们体验真实的小学生活 , 并组织各种讨论、分享活动 , 加强幼小融合 。
小学对幼儿园的接洽
在迎新准备方面 , 入学前的一年里 , 小学会不定时地接受幼儿园孩子来参观、听课和游戏;开学前1—2周内 , 学校会举办师生见面、入学指导等迎新活动;入学前两周或第一个月 , 教师每天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入学后第2—3个月 , 学校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入学培训 。 学校还会适当缩减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课时量与孩子每日在校时间 , 保持一年级和幼儿园教室布置的相似性等 。
在家校合作方面 , 小学放手让家长提前参与到学校的决策活动中去 , 会联合家庭召开几次比较正式的研讨会议 , 制作一份机密的“转校”文件 , 了解孩子的认知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 , 并为家长发放幼小衔接指导手册 。
在质量评估方面 ,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DHHS)在2002年就提出应建立有效的幼小衔接评估系统 , 为儿童学习和发展所有领域的过渡提供可靠的衡量标准 。 很多小学都会在开学初或者开学两周内以家访、电话或网络方式评估家庭在衔接中的需求 , 以便制订家庭支持计划 。
此外 , 美国还注重孩子社会层面的同伴交往 。 学校和家庭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合力帮助孩子结交新生 , 助力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找到新朋友 。 学校建立父母和孩子联络网络 , 提供进入同一所学校的新生名单;利用节假日时间召集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 , 比如参观不同社区 , 开展志愿活动 , 召开家长午餐会 , 举办春季茶活动 , 开展家庭之夜活动或者野餐等;家长彼此之间也可以相互联络 , 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或参加户外活动 。
【活动|“四方联动”变入学焦虑为入学期待】总之 , 美国的K-2教育所有的幼小衔接活动都是在由幼儿、家长、幼儿园和小学所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中完成的 。 “四方联动”的幼小衔接模式强调整体环境对幼儿过渡的系统影响 , 希望这种模式会对我国幼小衔接的改革有所启发 。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0日第2版
作者:宫盛花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运动神经元会不会遗传下一代 活动神经元病的症状
- 520有什么活动可以做 520怎么过比较有意义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家访后续活动怎么写 大学生家访新闻稿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