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清华博士一语点透:“双减”之后,普通家庭这样育儿才有希望( 二 )

  
不少父母总以为家务劳动是“琐事”,只有学习才是“大事” 。  
殊不知,那些被父母认为“浪费时间”的“小事”,却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坑 。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在TED演讲中提出:  
一项历时75年的实验发现: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从小就具备处理家务类琐事的能力 。  
博士|清华博士一语点透:“双减”之后,普通家庭这样育儿才有希望   
文章图片   
而那些以学习为唯一目的的孩子,短期内看似收获了分数、荣誉,但从长远的代价来看,他们都失去了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孩子,又要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呢?  
教一个孩子做家务,便是教会他谋生的能力 。  
有了这种能力,孩子这一生都不会过得太糟糕,因为无论何时,他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  
博士|清华博士一语点透:“双减”之后,普通家庭这样育儿才有希望   
文章图片   
好的教育  
是懂得因材施教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词:  
追赶者 。  
在他看来,很多孩子都被培养成了追赶者,一直都在追寻“标准答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照做 。  
可一旦前方没有参照物的时候,就不知道往哪跑了 。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傅雷的小儿子傅敏 。  
教育家傅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从小学琴 。  
小儿子傅敏见了,便想要模仿哥哥的成功,也跟着学音乐 。  
但好在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充满智慧的父亲 。  
傅雷观察了一阵子后,告诉傅敏,他其实更适合做教育 。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俩,一个成了著名的钢琴家,一个当了优秀的教师 。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或许不够聪明,或许不够完美,但他一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  
而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  
而是保留孩子的创造性,因材施教 。  
在TED演讲《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中,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提到了这样一个名字:  
吉莉安·莱尼 。  
吉莉安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指导,曾指导过歌舞剧《猫》、《歌剧魅影》等作品 。  
然而,回顾吉莉安的学生时代,却发现:  
当时她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都是一塌糊涂,老师认为她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坐不住 。  
因此,学校写信给吉莉安的父母,想要劝她退学 。  
但吉莉安的妈妈没有放弃 。  
她带着小吉莉安四处求医问药,最终,有一个医生告诉吉莉安的妈妈,这孩子没有生病,她是个天生的舞蹈家,应该送她去学舞蹈 。  
妈妈思索良久后,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 。  
走进舞蹈学校,妈妈和吉莉安惊讶地发现,这里都是和吉莉安一样的孩子,她们坐不住,只有在身体行动时大脑才能思考 。  
这些孩子就聚在一起跳芭蕾、打拍子、玩爵士乐 。  
后来,吉莉安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校,并凭借出众的表现,成了一名独奏演员 。  
毕业后,她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担任了好几部史上最成功音乐剧的导演、舞蹈指导,为自己积攒下数百万的身家 。  
可以说,没有妈妈的坚持和守候,就没有今天光彩熠熠的吉莉安 。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  
与其不顾自身情况地去追求高分,让孩子过上千篇一律的“标准人生”,父母倒不如换一种思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