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孩子摔倒究竟扶不扶?家长这三种态度决定孩子三种不同性格!

【六一儿童网导读】你家孩子现在开始走路了吗?对于学龄前的宝宝而言,摔跤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必备需要学习的事儿。走着走着就被某个小玩具绊倒,走着走着就被某个小玩具滑倒,走着走着自己的左腿就被右腿所绊倒......但这摔跤,是孩子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重要部分。它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未知的危险因素,学会去评估环境中的风险,也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疼痛与恐惧。  
孩子|孩子摔倒究竟扶不扶?家长这三种态度决定孩子三种不同性格!  
文章插图  
  
作为家长的你,当看到自己孩子的摔倒时你会怎么做呢?  
以下这三种,或许会影响孩子上述所说能力。  
第一态度:紧张失措!赶紧向前扶起!  
“我的小祖宗,你没事啊!怎么那么不小心呢?”  
实际上,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摔倒而疼哭,而是被你的紧张情绪所吓哭。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摔倒后第一反应并不能很好感知自己的严重程度。通常需要等1-2秒的空白时间,因此听到家长的尖叫或紧张口吻,宝宝脑子里就会浮现:你看爸爸妈妈们都吓成这样!那我应该摔得很严重!  
于是,这些孩子就开始嗷嗷大哭.....  
实际上这种紧张情绪或责备语气,都会让宝宝过度紧张,从而不敢做出有受伤风险的运动。宝宝不敢学走路,就会阻碍身体平衡和躲闪能力的发展,就会削弱遇事能力的自我保护功能。  
第二态度:自责或责怪其他物品  
“我的小祖宗,别哭!都怪这个地不好!我们来打它!”  
实际上,很多孩子一听到这个,就会认为都是它们的错,正常情况自己是不会摔倒。结果这种思维一养成,孩子在今后遭受挫折就会大发脾气,责怪他人或物品,从而不能从经验中总结教训。  
第三态度:假装忽视,坚决不扶  
“我的小祖宗,你不能哭!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  
或许这种说法会让更多家长认为这是正确态度,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和勇敢。但如果孩子请求帮助,家长们依旧坚决不扶,让宝宝自己站起来。这时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冷漠,就会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情感是不是就断开了。  
这种的忽视,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孩子就会想办法与父母“重新建立联结”,若长期没有效果,孩子就会过度需要自己“伪装”冷漠,形成过度好强的性格,拒绝别人帮助,也不主动帮助别人。  
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那你倒说说宝宝摔倒后该怎么做?  
其实上,作为家长看到宝宝摔倒后自然感到揪心。不过家长们在这个时候,就考虑这两点:  
第一,掩盖焦虑,莫让孩子感到你有明显的的紧张情绪  
在孩子摔倒时,你需要给孩子传达两种态度:  
1. 摔倒很正常,爸爸妈妈不会生气;  
2. 摔倒不可怕,你可以在我这里找到安慰和照顾。  
孩子在向你寻求帮助之前,你应该不主动去帮助。但在孩子需要安慰,你也不能拒绝。这就是培养独立性格的正确做法。  
第二,保持淡定,理解宝宝的情绪  
在孩子摔倒时嗷嗷大哭,你需要保持冷静。而有些孩子甚至在发脾气的时候,你需要理解他们是在表达情绪,教育孩子学会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例如:宝宝吓了一跳!没关系,妈妈在呢等这类话语。  
而在宝宝摔倒后,家长们也需要教会一些应急方法。例如摔疼后可以哪些冰袋来冰敷,又或者摔倒后应该找谁帮忙。  
【 孩子|孩子摔倒究竟扶不扶?家长这三种态度决定孩子三种不同性格!】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孩子难免都会摔倒。只要不是安全事故,摔跤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在于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面对孩子摔倒,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并不是找谁的过错,而是教会孩子学会总结教训,下次要怎么做才是更加安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