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PUA|如何看待家庭式PUA 家庭式PUA是怎样的( 二 )

  
PUA里有一招,通过打压让对方陷入自卑,从而被驯服。  
中国的父母也有类似的教育,叫“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就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生命里如影随形。父母的各种指责、评判,尤其是比较,都会让孩子陷入不自信的境地。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即便成年后批判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久久无法解脱。  
以爱之名,模糊行为对错  
——“我都是为了你好”  
在PUA的套路里,打压通常要以爱的名义施行。  
因为这样会让接受者无力反抗。有多少“为你好”,其实是满满的束缚和压力。  
卡伦·霍妮曾说:  
“爱,就是施虐者的伪装!”  
这种“情感暴力”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变成他们的奴隶。整个成长过程都会很沉重,不知所措。  
在有些家庭里,家是牢笼,爱是枷锁,血亲成了刽子手。  
一味塞给孩子所谓好的,却不愿倾听孩子的心,这其实是家长的一种自我满足而已。  
在心理学上,这种“单方面施与”被称为“非爱行为”。  
对最亲近的人只有掠夺,  
却没有平等和尊重。  
听到“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孩子内心会特别纠结,觉得自己没被尊重,同时又不能法表达愤怒。毕竟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公然反抗岂不是大逆不道。  
所以,除了乖乖听话,似乎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  
夸大付出,道德绑架  
——“你知道我有多难吗?”  
在PUA过程中,要说最不可或缺的一环,非苦情式绑架莫属。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我放弃了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每天早起,给你做早餐,送你上学,我容易吗?”  
其实,苦情教育的本质,就是控制欲。  
为的就是使孩子听话、顺从、便于管理,不允许他走出画好的圈圈。  
背后的潜台词是:  
“其他的事情我控制不了,我能做到的,只有控制你。”  
家庭式PUA|如何看待家庭式PUA 家庭式PUA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   
  
子女私有化,精神捆绑  
——“老公老婆,都不如爸妈亲”  
有人说,PUA的终极目的,就是把对方私有化、宠物化,不让其他任何人染指。  
在某些父母眼里,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这辈子怎么活应该由他们来决定。  
从来不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味地控制。  
让孩子没有自我空间,甚至失去了自我。  
李爱玲说过:  
“多少中国式家庭,是一张床上睡了六个人。”  
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里,家中爱的排序往往是:孩子>父母>配偶。  
这就注定了夫妻关系不和谐,只从孩子身上寻求满足感。  
在他身上疯狂PUA,以榨取情感补偿价值。  
所以很多时候,中国式PUA家庭的困境,往往源于害怕与孩子分离。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