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供养|那些十分黏妈妈的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中国人有一个现象:常把“妈”字挂在嘴边。  
跌倒时喊的第一句是“哎哟,我的妈呀”,回到家时最先喊的也是“妈”而不是“爸”。  
小孩子也是如此,有事没事都找“妈”,不管妈妈在哪里,在做什么,总之家里仿佛没有爸爸和其他人。  
精力旺盛时妈妈们当然满心欢喜孩子的“粘人”,可也总有招架不住的时刻。  
为什么孩子总是黏妈妈?大致有以下四个原因。  
  
爱的供养|那些十分黏妈妈的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文章插图  

  • 天然的“纽带”与联系  
孩子要在妈妈的肚子里过上好几个月,一根脐带串联起母爱的供养,母子之间的纽带已然存在。  
尽管这根带子在孩子出生后会被剪断,可是伴随着母乳喂养,孩子与母亲的自然联系却也不会轻易断开。  
神奇的生理机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妈妈会比其他人更加及时地回应孩子的生存需求,孩子也本能地会依赖妈妈来获取食物和照料。  
  
爱的供养|那些十分黏妈妈的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文章插图  
大部分孩子在成长中先学会的也是“妈妈”这个词语。  
孩子与妈妈之间的联系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可能会减淡,也有可能会增强,当然也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减淡或者加强,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年龄特别小的孩子“粘妈妈”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必诧异。  
即便是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一般处于3—6岁),他们仍旧处于自身能力较弱、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与母亲之间的联系依旧是很紧密的。  
  • 确认安全感信息  
大部分职场妈妈总会面临这样的难题:临出门了,孩子却哭闹着不要妈妈离开。妈妈一开始哄着,最后实在哄不好只能匆忙转身离开。  
【 爱的供养|那些十分黏妈妈的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爱的供养|那些十分黏妈妈的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文章插图  
其实,临出门前孩子的粘人只是需要向妈妈确认安全感信息。  
如果妈妈告诉孩子,“我走了,你不要哭了,妈妈不上班怎么养你”,这样的话语只会增添孩子的悲伤和负罪感。  
面对离开,孩子需要妈妈的一颗“定心丸”。  
上班前,妈妈只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去上班,大概下午五点钟到家。也就是你睡完午觉,玩完游戏的时间,妈妈就回来了。”  
相信孩子也不会总是无理取闹。  
所以,面对出门前的“粘妈妈”,概念化的场景描述必不可少,把你要去的地方、回来的大概时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  
  • 寻求高质量的陪伴  
有妈妈是这样抱怨的:我经常陪伴我的孩子,可他却好像更黏我了!这怎么回事?  
这位母亲虽和孩子待在同一个地方,却不在同一个情境之中。孩子自己玩着玩具和绘本,母亲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手机。  
陪同与陪伴是不一样的。简单的陪同无法替代有效的陪伴。  
陪同是只要两个人待在一处就好了,这也正符合很多父母带娃的现状。  
但孩子更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包括真挚的眼神交流、亲切的语言互动,还包括自然的情境共处(与孩子共同做一件事)。  
妈妈鼓励的眼神,温柔的叮嘱和亲切的抚摸,都能够带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体验。  
所以,孩子爱粘妈妈,有可能是缺少高质量的陪伴。作为妈妈,可能需要一些“沉浸式带娃”。  
  • 寻找爱与自信  
埃里克森人际关系模型中把人的一生分为7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2岁到5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自信与羞耻交替的过程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