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

幼儿园的门口常常看到  
各类的宝宝  
有“哭闹型”的宝宝  
用剧烈哭闹来反抗入园  
“黏人型”宝宝  
乖乖入园后一直跟在老师身后  
用各种方法开始要妈妈  
吃不好也睡不好  
“依赖型”宝宝  
原本在幼儿园独立的宝宝  
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什么事都要老师帮忙  
“缓慢型”宝宝  
刚开学时一切正常  
开学一段时间后  
开始出现各种不适应学校的行为  
家长|“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  
文章图片  
  
【家长|“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以上这几种的表现  
自家的宝宝是否中招了呢?  
这些行为其实都属于儿童的  
分离焦虑  
儿童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与熟悉的环境或与依恋对象分开时 , 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 。 对于幼儿而言 , 分离焦虑多在幼儿园时期产生 , 3—5岁发生率最高 。   
如何应对儿童分离焦虑?  
一、心理准备要做好  
分离焦虑是大多数宝宝会遇到的问题 。 可能有以下四点原因:  
1.与主要养育者分离、缺乏同伴互动交往 , 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2.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差异 , 自理能力差 , 难以短时间适应幼儿园生活;  
3.受父母焦虑情绪影响;  
4.自身属于困难型、启动缓慢型气质 , 社会适应能力弱 。   
明确原因后 , 父母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心理准备 , 调整好自身心态 , 避免过分紧张焦虑 , 积极轻松的心态引导孩子面对入园这件事 。   
二、以下工作不能少  
针对上面几点原因 , 在入园前 , 家长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生活:  
1. 引导孩子扩大社交活动范围 , 家庭中其他成员增加与孩子的互动 , 营造温暖宽容的家庭氛围 , 通过及时满足母婴分离后的情感需求 , 逐步延长分离时长 , 降低对妈妈的过度依恋 。  
2. 调整家庭作息时间 , 按照幼儿园规则、结合家庭、孩子情况 , 每日安排相对固定的活动 , 使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的时间安排;不宜过度包办 , 在陪护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大小便、自己吃饭)、增加同龄孩子游戏机会 , 在人际互动中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规则秩序感 。  
3. 家长学会调整自身心态 , 避免过度担心焦虑 , 减少如送到幼儿园门口难分难舍、放学时问“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想妈妈、见不到妈妈你有没有哭”等行为 , 积极与幼儿园老师沟通 , 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 用乐观的心态迎接孩子的成长之路 。  
4. 提前告知孩子入园这件事 , 以绘本形式(《幼儿园里我不哭》《我想念你》《汤姆上幼儿园》等)给孩子具体说明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内容 , 并明确告知放学后会有家人来接 。  
三、哭闹来了不要慌  
幼儿情绪具有外显性、不稳定性的特点 , 当孩子处于极端不安、焦躁的情绪状态时 , 会表现为哭闹难以安抚、甚至打人、尖叫等方式 。 在孩子哭闹时 , 家长需做好以下工作:  
1. 敏锐察觉孩子情绪状态 , 在情绪反应升级到不可控的外化行为前 , 早发现不良情绪并予以安抚;   
2.当出现哭闹难以安抚时 , 家长首先 明确孩子哭闹诱因 , 远离刺激源 , 适度安抚是关键 , 不要大呼小叫、讲大道理(如“你长大了 , 要做一个勇敢的宝宝”)、威胁恐吓(“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 待孩子情绪稳定后 , 再送回园中;   
3. 提前准备一些依恋物 , 如孩子喜欢的玩具、公仔等 , 让孩子能够得到情感抚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