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985研究生来信:“我打败了那么多考试,却搞不定这个女人。”( 三 )

  
爱,就像储蓄 。  
每当父母对孩子多爱一点,他们就在孩子的心灵银行里,存了一笔钱 。  
那些爱孩子的父母,之所以能赢得孩子的爱和尊重,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储存爱 。  
而不爱,就是债务 。  
那些缺席孩子成长,或者即便陪在孩子身边,整天对孩子攻击的父母,就是在孩子的心灵银行里,欠下债务 。  
孩子不爱他们,那是他们的因果——否则,这对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公平 。  
这样的认知,有助于你进入思维的第二层——  
这世上的母女关系,  
不止一种 。  
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多精华,但也有糟粕 。  
愚孝,就是其中一种令人厌恶的情感绑架 。  
这种绑架,不仅仅是“你不孝顺父母,你就是坏人”的社会评价,而且是“我没法和父母亲密,我就是坏人”的自我驯化 。  
亲爱的姑娘,今天,我给你回信,就是要郑重地告诉你:  
这人世间里,母亲和女儿的关系,不是只有“母慈女孝”这一种 。  
你之所以只看见这一种,是因为你在比较的执念里,选择性地看见了最令你羡慕的这一种 。  
母女关系,犹如很多亲情关系,在血脉和温情的面纱下,藏着很多撕扯和疼痛 。  
不少女儿,终其一生都无法和母亲亲密 。  
但这并不妨碍她们找到自己的幸福 。  
我认识的一个女作家,还有一位生了双胞胎的大学女教授,至今都无法和妈妈亲密 。  
但她们都成了很好的自己,也都在结婚生子后,成为了很好的妈妈 。  
你看,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源头,却无法决定我们的归宿 。  
我们的归宿,是我们自己的成长和修行 。  
还有这一路修行中,播撒的善意,得到的善果 。  
你缺少父母陪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但你并没有成为小混混,而是成为了像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那样优秀的学生 。  
你接下来的人生,一定比我那个作家朋友和大学教授朋友更精彩 。  
因为,你纵然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爱,但你从未放弃成为足够好的自己 。  
最后——  
和解不是开脱,  
而是接纳实相 。  
我在日常咨询中,见了很多无法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人,也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  
不停为父母开脱,然后强行与父母和解,进而跌落自欺欺人的暗伤里 。  
父母伤害我,是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不得已 。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既然父母很无奈,那我被伤害,就是应该” 。  
所以,“我就必须体谅父母,必须原谅父母,必须放下不满和仇恨” 。  
当亲子关系套上“必须”的枷锁,也就走进了绝望的死胡同 。  
多少人,一边自欺欺人地为父母开脱,假装完成与父母的和解,一边又跌落“我有罪,都是我不好”的自我嫌恶里,自卑自贱,自伤自毁 。  
没有什么是“必须”的,健康的关系首先是“被允许” 。  
我允许我自己承认,父母伤害了我 。  
我允许我自己暂时没有办法,和父母亲密 。  
我允许我自己可以讨厌父母的无理取闹,不可理喻,甚至屏蔽拉黑他们 。  
我允许父母是他们自己的样子,而我是我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  
我允许自己所有的情绪和感受自然显现,并察觉它们背后的因果 。  
我允许我曾经是一个不被爱人,但我更允许自己去爱,去探索,去追求,去建设 。  
当我们开始允许自己,好运就会悄然降临 。  
因为,这时候,不管他人爱不爱我们,我们都已经在自我接纳中,学会爱自己 。  
最后,和你分享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