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为什么你越说“不”,孩子越要对着干?

母亲大学  
都在“母亲大学”找到了力量  
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孩子觉得很多东西都新奇,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跑到那......  
妈妈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跟着跑,明显力不从心了,于是不停的喊:  
“跟着我,别自己乱跑”,“不要去个水池边,那里太危险”,“那么多人你乱跑妈妈找不到你怎么办啊”,“快点回来”,“你到底听不听话啊”“早知道就不带你出来了,真费劲”  
但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的说教而停止乱跑,反而跑的更快,妈妈也是越来越崩溃 。  
逆反心理|为什么你越说“不”,孩子越要对着干?   
文章图片   
各位宝妈们是不是也都有这种体会呢,你越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干 。  
是不是也经常对孩子说类似的话呢?  
“别乱跑”  
“别偷吃糖”  
“别看电视了”  
“别再玩手机了”  
“不行,不要,不可以”,这应该是妈妈们每天说得最多的话了,几乎成了口头禅 。  
可回想一下,你对孩子说了那么多“不”、“不要”、“不准”到底真的有用吗?  
你的不允许为什么没用?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 。  
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参与者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  
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又叫“反弹效应” 。  
逆反心理|为什么你越说“不”,孩子越要对着干?   
文章图片   
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 。  
简单来说就是当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已经成功的“扎根”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 。  
比如失眠患者告诉自己睡前不要乱想,结果脑子乱成一团,什么记忆都出现了,这是因为失眠者在睡前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我有没有乱想”这件事上,而越关注就越会乱想 。  
同时人一般都会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这样,我偏要这样 。  
逆反心理|为什么你越说“不”,孩子越要对着干?   
文章图片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他的脑袋还不能够完全按照指令来 。当听到禁止的命令,大脑会做两件事:  
第一步,构建出一个画面 。比如要求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我们大脑中首先会出现白熊的形象 。  
第二步,才是否定 。但对于孩子,一瞬间完成这两件事情有点不容易,他们往往在大脑中自动过滤掉了“不要”、“别”这些否定的词,只进行第一步 。  

  •   
    你越说“不要乱跑”,孩子偏要跑;  
  •   
    你越说“别偷吃糖”,孩子偏要吃;  
  •   
    你越说“别看电视”,孩子偏要看.....  
  
从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为了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你的屡屡禁止,其实有时候对孩子反倒是一种深深的诱惑!  
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不去强化孩子的行为  
语言上,避免反复说孩子已发生的错误行为 。  
如果从早到晚对孩子发出的命令太多,“赶紧起床,不能再睡了”、“不要总看电视”、“不要挑食”、“不准脱衣服,别感冒了”、”该睡觉了,不能玩太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