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签下“不喊妈妈条约”,可参考性太强
近日 , 一名妈妈因为放暑假在家的儿子不停喊“妈妈” , 让她近乎崩溃 , 便和孩子约定签下“不要喊妈妈平等条约” 。
“条约”内容的中心意思是:只要是你能做的 , 你先做 , 不能做的 , 思考下该如何做 , 实在做不了的 , 再来喊妈妈 。
这不是妈妈想偷懒 , 而是拒绝孩子依赖、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 是培养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
一职场妈妈吐槽:我白天在单位得应付领导、同事、办事对象 , 回到家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 , 就有两个孩子在叽叽咋咋地喊“妈妈”“妈妈” , 更无语的是 , 老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我分享一天的工作 , 三个人都对着我喊 , 那种无力感和疲惫感占据着整个身心 。
文章图片
如果不理他们 , 孩子们会重复喊 , 直到喊到我答应;老公也会抱怨:“怎么和你说话 , 你都不理的?”不是我不理 , 是我不知道理哪个 。
还有位妈妈这么形容家里关系的循环性:
妈妈在做家务 , 女儿喊:“妈妈 , 帮我拿一瓶酸奶 。 ”
妈妈回复:“妈妈现在在做事情 , 你去喊爸爸帮你拿 。 ”
女儿跑到爸爸跟前:“爸爸 , 帮我拿一瓶酸奶!”
爸爸答:“去叫你妈妈给你拿!”正在忙碌的妈妈血压瞬间飙升 。
文章图片
还有个妈妈吐槽:
妈妈在做家务 , 女儿问:“妈妈 , 你可以帮我找下剪刀吗?”
妈妈回复:“妈妈现在在做事 , 你去喊爸爸帮你找 。 ”
女儿问爸爸:“爸爸 , 你可以帮我找下剪刀吗?”
爸爸:“老婆 , 女儿问剪刀在哪里?我找不到!”妈妈气呼呼地放下手中活 , 指着茶几上赫然放着的剪刀 , 狠狠地白了一眼只知道闭眼喊妈妈的两个活宝 。
文章图片
每一个爱喊妈妈的孩子背后 , 都有一个包揽全局的妈妈和啥都不懂的爸爸 。 有的妈妈觉得:“我让女儿自己做的时间 , 比我自己花费的时间还要多 , 还不如我自己做 。 ”
可是 , 孩子的独立性不能用时间的多少来计算的 , 更多时候花了这些时间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 能够在将来的生活中 , 为自己节省下更多的时间 。
从“不要喊妈条约”中看出 , 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依赖性过强 , 实则是父母过分包办 , 越俎代庖 , 凡事都想帮孩子解决 , 凡事都帮孩子想到了前头 , 孩子仿佛就像个提线木偶 , 只需要按照程序执行即可 , 很少有自主性 , 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很薄弱 , 甚至渐渐变成了“巨婴” 。
文章图片
【母子签下“不喊妈妈条约”,可参考性太强】因此 ,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就该培养孩子“没事别喊妈”的常态 , 这不是不爱孩子 , 也不是推诿责任 , 而是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鼓励孩子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的琐事 。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一寸光阴一寸金|著名的劝学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原诗上一句是 蚂蚁庄园12月23日答案
- 单身宝妈在国外3年,和宝宝没有“羊”的经验分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