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戏剧一开场 , 《狂人日记》里作为小说作者本人的讲述者 , 转而成为戏剧中首先出现的主要人物 , 开始其探访日记作者与阅读日记文本的旅程 。在对于这一旅程的呈现中 , 陆帕采用的是鲁迅《故乡》一文里的核心意象——时隔多年之后的回访故乡 , 物是人非的陌生景象 , 人际关系的变异与疏离……而在后续的舞台呈现之中 , 《药》当中的吃人血馒头、《孔乙己》当中的穿长衫的人、《阿Q正传》里被众人排斥与隔离的阿Q都一一登场……从这个角度来说 , 陆帕是把鲁迅先生关于绍兴故乡的作品 , 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与解读 , 用自己的理解 , 挖掘出这些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从而以《狂人日记》为中心 , 凝练呈现百年之前的鲁迅故乡景象 。
从《风筝》一文中的故事与意象 , 成为本剧的核心叙事线索之一 , 就可以看出陆帕在改编戏剧之前 , 对于鲁迅作品阅读所作的深入功课 。即便对于汪晖、孙歌、竹内好等海内外知名的鲁迅研究学者来说 , 他们尽管都有研究《野草》一书的论文或专著问世 , 但很少会就《风筝》一文展开聚焦式的阐释 。而陆帕则细心地从《风筝》里哥哥毁坏弟弟风筝、从而可能对弟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的故事里 , 发现了跟《狂人日记》里弟弟患“迫害狂”的精神疾症之间暗自相通的线索 , 从而讲述弟弟之所以沦为“狂人”的个人经历与家庭境遇渊源 。在本剧极具写意色彩的故事拼接之中 , 鲁迅笔下那个守旧、保守、排斥异者、变化寥寥的故乡 , 得以生动呈现 。
按照《呐喊自序》里的记述 , 鲁迅从医学转向文学 , 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 就在于在日本留学期间 , 观看了作为看客的中国人盲目叫好的画片 。而纵观鲁迅的整个作品世界 , “看客”与百无聊赖的“旁观者” , 一直是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而存在 。他痛恨国人漠不关心与旁观热闹的“看客”文化 , 并将此作为其国民性批判的重要内容 , 持续予以呈现 。陆帕的戏剧 , 也深刻把握了鲁迅作品的这一核心要义 , 在戏剧结尾处、在配合舞台呈现进行的影像表达之中 , 那些黑压压而或默无声息、或冷嘲热讽的“看客”与“旁观者” , 跟或冷眼路过、或激烈控诉的“狂人”之间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与围观者 , 《药》里的革命牺牲者夏瑜与将烈士牺牲充作无聊谈资的茶客 , 《孔乙己》里的边缘人孔乙己与那些不断看他笑话、肆意嘲讽他的酒客……鲁迅作品里先行者(孤独者)与“看客”(“旁观者”)之间构成的持续张力 , 在本剧当中 , 得到了生动形象而淋漓尽致的表达 , 单凭这一点 , 陆帕对于鲁迅作品核心意蕴的理解与阐释 , 就足以值得称道 。

文章插图
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成为经典 , 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文本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 。就文本表层而言 , 鲁迅以其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 , 构建起一份颇具真实感与专业性的“迫害狂”精神病人的呓语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狂人”呓语 , 又可以在疯人言论不可当真的政治风险规避之下 , 从容而畅快地表达对于传统伦理道德与历史文化中糟粕的激烈控诉 。陆帕的戏剧 , 充分理解到原著文本的这种双重性——一方面 , 他将“狂人”视为一位精神病人 , 详细去展现造成其精神疾患的个人经历、家庭关系与社会文化的渊源 , 哥哥的强势、跟嫂子之间的爱慕而不可得、穷人生活悲惨而作为富人的哥哥的毫不怜惜……如是种种 , 都构成“狂人”发疯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 , 他又将“狂人”视为一位孤独、坚定、富于理想主义的先驱者 , 他对于现代文明的渴望 , 他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 , 他对于人奴役人、人压迫人的旧社会与旧文化的坚决摈弃与激烈批判 , 都使得“狂人”成为以鲁迅和其《新青年》同仁为代表的先驱者们的化身 , 而《狂人日记》作为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体短篇小说、也作为其在《新青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 , 其承载的启蒙主题与革命理想 , 都在陆帕的戏剧舞台上得以丰富呈现 。戏剧结尾处的“救救孩子”这四个醒目的红色大字 , 仿佛“狂人”的革命宣言 , 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
- 只吃食物能有效果吗 十大降糖食物排行榜
- 一只眼睛分泌粘稠的透明液体 下眼皮长了个小白泡
- 烤红薯|香甜软糯的烤红薯是不是健康食物 烤红薯升糖快吗
- 性的好与坏 五次是不是纵欲过度
- 扁平疣这个词第三个字怎么读 小疙瘩怎么判断是不是疣
- 一天四个鸡蛋是不是高蛋白 鸡蛋吃多了会得胆固醇吗
- 女性脱发是不是肾亏造成的 女人肾虚吃什么好调养
- 男性如何守护前列腺健康 收紧pc肌是不是菊花收紧
- 送女朋友什么礼物好 交往纪念日送什么礼物好
- 真实故事改编的我不是药神 格列卫的副作用及处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