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鱼|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让这两个孩子的故事告诉你( 二 )

  
所以他的脸上没有孩子那样纯真的笑容,而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  
母亲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没有得到善意,所以就无法产生善意。  
在平常的交往中,为人处世就难免会出现封闭、刻薄的方式。  
因为这样能保护自己,也能去赢得一种心理上的胜利。  
孩子也会这样,往往很难合群。  
很多人成年后表现的性格暴躁,总是对人对社会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还极力地逃避社会,往往能追溯到三四岁时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再说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第一次见她,应该还只有两岁多,那时她跟着爸爸来我们家做客。  
她爸爸有时将她搂在怀里,非常宠爱。  
可有一天晚上,她爸爸在跟亲戚玩牌,她在一旁拉着爸爸。  
见爸爸不应,就开始大哭起来。  
没想到她爸爸像突然被点燃了,一边抱起她,一边狠狠地打她屁股。  
还伴随着怒吼。  
我能看到小家伙被吓到了,因为她当时就停止了哭。  
然后温顺地听从爸爸安排了。  
这次见她,我带孩子们拍照。  
她会站你相机镜头前面,希望你拍她。  
你分食物,她第一时间冲过来,抓到手中。  
总觉得有点不对,却说不出这种感觉。  
但是只要对她的原生家庭了解一点,就会明白了。  
她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妈妈几乎没有管她。  
因为父母是组合家庭,上面已经有了哥哥姐姐,她原本应该是这个新家庭的核心。  
可现实却是被忽视的那个孩子。  
所以她一直在找寻大家的关注,生怕自己被冷落。  
一个4岁的女孩,就要努力去博得关注,会让人觉得心疼。  
因为一个成年人为了讨生活不得不去博得关注,去讨好人,就要学着低头、妥协、顺从。  
但这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当家庭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去寻找。  
就好像缺失了一个角,会努力去修补。  
有时,耗费一生,一直在寻找。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带着家庭的印记。  
一位妈妈说要感谢老师和幼儿园。  
因为孩子爱的能力是从这里开始的。  
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因为孩子爱的能力应是从家庭开始的。  
而且孩子的人格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些年,我原本以为自己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渐渐走远。  
可实际上还一直会在自己的行为上体现。  
特别是跟那个影响着自己的人在一起时,就会不自觉地进入那个模式。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一起长大的。  
那时家里很穷,什么东西都要节约。  
说起来奇怪,前些年,我每次吃水果都会想起奶奶。  
想着她有没有吃,她要能吃到这么好吃的水果就好了。  
回溯到童年,应该是那时候她总把东西留给我吃。  
而我发现了,也想着留一些好的给她,回馈给她。  
到了这几年,我自己做了爸爸,也会不自觉的把好的留给儿子。  
我明白了老人对我的心。  
而如今我有足够的能力报答她,所以那些潜意识中的匮乏感和愧疚感开始消失。  
虽然我很爱她,可还是会忍不住跟她吵架。  
有时那脾气来的很古怪,跟其他人我真的不会这样。  
因为她是急脾气,在我小时候经常跟我发脾气。  
也从来不会有管理情绪一说,所以如今也容易跟她急。  
每次发了脾气又后悔得不行。  
觉得对不起,跟一个老人发脾气。  
经过一些反思,也还是能改善。  
我觉得,我们有时的过度反应,实际是跟原生家庭中的那个自己在抗争。  
而非针对自己的亲人。  
我们会发现那些好的不好的,都刻印在了身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