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 不只是“换脸”有风险 。近年来 , 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已经成为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之外 , 过度搜集公民信息案件中的重灾区 。由于生物特征信息与个人财产、人格权益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 信息一旦丢失或失控 , 将给信息所有者造成巨大且难以挽回的损失 。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 , 测评的100款App中 , 有10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
专家认为 , 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具有随身性、唯一性 ,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 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未来将更广泛地应用于金融、购物、安全等生活场景 。不过 , 在安全性尚未达到百分百 , 甚至存在可复制性的情况下 , 由此带来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 并从法律和技术方面寻求解决方案 。
利用新技术拧紧安全阀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统计 , 在涉网侵害肖像权案件判决中 , 每案原告诉请损害赔偿金额均值近30万元 , 但是每案实际判决支持损害赔偿金额均值不足5万元 。导致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权利人对其知名度举证不足;权利人对其实际损失和侵权行为人获得利益举证不足 。
有专家表示 , AI“换脸”法律风险点较多 , 很多案例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难以及时发觉且极难有效救济 , 需要高度关注、积极预防 。
对此 , 赵长新建议 , 肖像权利人可主动采取技术手段检索肖像被使用情况 , 及时保全侵权证据 , 注重收集、保存有助于证明自己社会知名度的证据 , 一旦涉诉 , 积极提交损失证明的证据或与侵权损害后果相关证据 , 如商品交易量、文章阅读量、侵权持续时间等 , 为法官酌情认定财产损害赔偿金额提供参考 。同时 , 各类网络平台要增强法治观念 , 积极利用技术手段 , 建立智能防控、识别、制止侵权行为的有效机制 , 预防和减少平台中侵权现象发生 。
也有专家表示 , 随着AI“换脸”使用场景更丰富 , 行业和监管部门应当加快技术升级 , 研发相应的“反换脸”检测技术 , 加快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评估制度 , 解决相关技术滥用问题 。
(文章来源:新华网)
【0.5元可买到匹配身份的人脸数据 AI“换脸”究竟有多危险?】 (责任编辑:DF062)
- 三文鱼翅烧汤做法 三文鱼可以做汤吗好吃吗
- 眼部长脂肪粒用什么药膏涂可以治疗 眼部长脂肪粒什么样子
- 有痘痘的肌肤可以用牛奶敷脸吗 脸上长痘痘能喝纯牛奶吗
- 请问糖尿病人能吃红豆吗 糖尿病人可以喝红豆粥吗
- 几天不联系女朋友她会怎么样 性冷淡的女朋友有多可怕
- 螃蟹需要蒸多久才能熟 螃蟹一般蒸多少分钟可以吃
- 蜂蜜加什么可以排湿气减肥 喝蜂蜜水减肥法
- 转氨酶升高需要注意什么 前列腺增生可以跑步吗
- 狗狗能吃榴莲吗 来例假可以吃榴莲吗
- 患上感冒咳嗽能喝橙汁吗 咳嗽可以喝果汁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