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 二 )

  
这种做法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资料收集和系统的观察、统计方法,既能评价教学的效果,也能观察每个孩子的综合能力,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下一步学习方向的指导 。  
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了亲子园,它不同于幼儿园 。亲子园每周让3岁前的孩子们到园里进行集体学习1~2次,并留1~2项作业回家由父母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巩固,用游戏教学法帮助孩子按期达标,定期复查 。  
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目前国内运用的智商测评存在种种问题,有待改进:  
1 测评系统的实用性  
很多测评方法是直接从国外翻译过来的,这就存在着地域和种族的差异,会影响效果 。例如宝宝何时会独立走,日本冲绳的孩子比东京的孩子早走一个月 。  
我国地域辽阔,不可用同一标准 。此外,生活习惯不同,如我国用筷子吃饭,中国孩子26个月就能分清左右手,而在美国的量表规定5岁才测试分左右 。  
我国语言简单,数数全用单音,10以后数数很有规律,使5岁的北京儿童数数平均比芝加哥儿童多3倍 。不过,在数数方面,北京、江浙等地比南方和西南领先,差异甚大,体现了地区的差别 。  
测试的时代不同,孩子的能力表现也不同 。如1987年北京1 864例普查时,孩子们能交替足上下楼梯的年龄平均为3.5岁,而1997年再次测查时,这个年龄降为两岁4个月 。为什么呢?因为住楼房的家庭增多了 。所以说,具体到每个测评项目,应尊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量表 。  
2 测评效果是否可信  
孩子惧怕生人,在不熟悉的地方难以表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受身体状况的影响,比如饿了、困了、不高兴往往都影响效果 。  
如果完全靠家长在家中观察,填好表格后再输入计算机做统计处理,也不准确 。  
1987年,协和医院在2 000例(有效1 864例)调查的基础上做了第二套软件,测评结果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  
因为有些家长会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宝宝 。如独立走,多数家长都等宝宝会走稳当了才算数,这就比“独走3步”的测评标准延迟了;而会“称呼大人”这个指标也很难把握,有些家长把宝宝会发“爸爸妈妈”的声音时就算做会“称呼”了,而不是宝宝真正见到父亲叫“爸爸”时发出有意义的称呼,那么结果就提早了,所以效果并不可靠 。  
目前比较好的方法是由亲子园的老师,在给适龄的宝宝上课时,在家长的陪同下,教宝宝做某几项活动,每周把作业留给家长,到月底复习本月的活动,由辅导老师记录 。  
一来可以测评哪几个宝宝学会了,二来可以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如果所有的宝宝都会做,那说明这项活动太容易了,约70%的宝宝会做才能拉开差距 。这样既可以得出本地宝宝的发育资料,也可以作为若干年后当地孩子发育进步的参考资料 。  
0~3岁宝宝测评的目的是综合的发育测评,不等于单纯的智商测评 。诸如大小肌肉运动、自理、人际交往等都不完全是智力问题 。家长过早给宝宝戴上智力良好的帽子,会助长骄傲和自满,反之则打击宝宝和全家人的自信,危害更大!  
3 多元智能  
美国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7种多元智能理论,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全身运动和手的技巧)、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1999年又补充了自然认知智能,成了8元智能,而  
  
12  
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  
增进幼儿的智商  
  
  
  
且还会增加 。  
他把智能的定义由原来的“学会知识,能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改为“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能解决问题,或有制造产品的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