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双重负担困扰中国( 三 )



    ■营养失衡

     ――另一种营养不良

    在中国存在着大量因营养缺乏而导致的不良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营养不良症状――由于营养摄入过度而出现的儿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病、脂肪肝、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 。尤其是国内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城市以及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 。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各类疾病的头号杀手,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也成为各种并发症的诱因 。

    陈春明教授提供了10年来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资料:肉类和食油消费持续上升,只在近两年来石油消费在城市居民中增幅渐缓,但城市膳食脂肪热能比已接近WHO推荐水平的高限(30%),有的大城市甚至超过了高限,达到32% 。由于大城市居民肉和油的消费加大,谷类消费在城市居民中持续下降,其热能比可低至50%以下 。陈教授认为,谷类消费的减少使膳食脂肪密度增高,易于造成热能摄入增加,这是营养失衡的关键 。

    由于膳食结构的失衡,体力活动的大大减少,慢性病危险日益增强,国外专家以我国资料分析,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归因于膳食因素者可达21%~25% 。如以体质指数24和28为超重和肥胖的切点,我国成人超重与肥胖人群约占成人的30%和12% 。儿童肥胖日益增加,1988!1996年间,0~7岁儿童的单纯性肥胖年增长率为9.1%,达到了2.0% 。1999年上海6~14岁儿童的肥胖率为10.3%,超重率为26.7%,6~12岁是高峰阶段 。医学专家已经证实,超重和肥胖的影响是终生的,不但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同时是胆结石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和骨关节炎有联系 。超重和子宫癌有正比关系,有较高身体体重指数的人无论男女其死亡率都会上升 。

    ■我国正处于

     膳食结构的关键时期

    世界卫生组织对52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各国膳食模式与国民经济总产值(GNP)呈明显相关,并直接影响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人均GNP在1000~2000美元之间,心血管病死亡率骤增,在2000~4000美元时肿瘤死亡率陡增,并发现发展中国家只要达到中等发展水平,便可出现上述现象 。而我国目前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

    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倾向于选择过多的动物食品和“精细”食物 。肉类、食用油摄入持续上升、谷类消费持续下降,这种膳食消费取向和消费结构对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商品流通等带来系列影响 。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合理营养政策,适时引导食物消费,则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并保证人民生活在随收入增加而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其膳食结构与我国的资源状况和食物生产能力相适应,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西部开发战略,为贫困地区营养改善提供了机遇 。我国101个贫困县营养改善结果发现,通过营养指导,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庭院和校园经济,促进食物生产和营养改善,有效降低营养不良发病率 。今年卫生部与国家粮食局正在开展试点,通过退耕还林区发放的面粉中强化营养素的办法,改善西部地区的营养状况 。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太完善,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的破坏食物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瘦肉精”、“毒大米”、“注水猪肉”、“激素西红柿”,这些有害物质和有害添加剂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还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素,对改善我国人民营养状况造成威胁 。因此营养改善运动与国民经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商业流通、扶贫、食品安全和疾病预防密切相关,需要各部门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郭小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