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润祥茶膏编年史 贡润祥茶膏怎么样

普洱茶膏是中国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普洱茶产品,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加工和饮用历史 。期间存在着两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一是茶膏加工工艺的发展演变;二是茶膏用途的发展演变 。  
茶膏一词,在历史典籍中的出现即是“贡品”身份,先后经历了“贡品”、“清宫饮品”、“国礼”等历史身份 。今天我们就沿着历史的脉络,为大家梳理下茶膏的编年史 。  

贡润祥茶膏编年史 贡润祥茶膏怎么样
  
文章插图  
公元758年,出现“膏化现象”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记载了茶叶的“膏化”现象,这是历史文献中较早出现关于茶叶“膏化”现象的记载,也是历史文献中出现“茶”与“膏”之间的关联性词语 。距今已一千两百多年 。这是茶膏诞生的历史发端 。  
公元937年,历史上出现“茶膏”一词,且是贡品身份  
在吴仁臣所著《十国春秋》中出现“茶膏”一词,且是首次以贡品的身份出现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茶膏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而被纳入史书 。  
【贡润祥茶膏编年史 贡润祥茶膏怎么样】公元960年,历史上出现关于茶膏产品的具体名称,并作为茶膏产品出现  
北宋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荈茗录》时,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  
贡润祥茶膏编年史 贡润祥茶膏怎么样
  
文章插图  
公元1053年,历史文献中出现以茶膏涂茶饼表面的加工方法记载  
宋朝时期的蔡襄,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也就是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 。在他著述的《茶录》中专门描述了以茶膏涂抹茶饼表面的加工制作方法 。  
公元1107年,历史文献中出现通过茶膏鉴别茶叶优劣的方法  
宋朝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明确的提出了鉴别茶膏优劣的方法  
公元1186年,历史文献中出现茶膏的制作方法  
宋代赵汝砺所著的《北苑别录》记载了宋代茶膏的制作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关于茶膏制作的详尽说明 。  
当时赵汝砺担任宋时期福建转运使账司,“北苑贡茶苑”为宋皇帝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宫廷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 。在宋徽宗当政的二十五年中,北苑贡茶盛名远扬 。  
公元1729年,茶膏开始由贡品而成为深受帝王家喜爱的饮品  
清朝雍正时期的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开始令御茶房司制茶膏,供帝王享用 。这是茶膏由贡品开始成为帝王家族饮品的历史转折点,从此,茶膏由延续近千年的贡品而成为皇家御用茶品 。  
贡润祥茶膏编年史 贡润祥茶膏怎么样
  
文章插图  
公元1765年,历史文献中出现“普洱茶膏”的正式称谓,并以其“健康价值”纳入药学典籍公元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将普洱茶膏的“健康价值”纳入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这是官方历史文献首次出现“普洱茶膏”的正式称谓 。  
《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后 。对中国药学的再一次总结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公元1765年,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等 。  
公元1793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馈赠外国使团  
清朝皇帝乾隆八十寿辰之际,英国马嘎尔尼奉英王之命率领使团并携带丰厚贺礼前来为乾隆贺寿 。乾隆皇帝将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通过马嘎尔尼转赠英王乔治三世,乾隆所赠茶膏至今仍藏于大英博物馆 。这是历史上普洱茶膏作为“国礼”的开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