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命教育”是父母给孩子的礼物,呵护孩子“感知生命”的天赋!
文章插图
自然之中有大智,生命之中有大慧。对生命的感觉,是爱的基础,并能带来真正的良知和道德。
一天下午的植物课上,老师准备了一棵旱生植物,让孩子观察。在介绍完旱生植物的根、茎、叶之后,老师想从原来那棵完整的植物上分解一小块下来,准备解剖,想让孩子们更充分地了解旱生植物的茎。
当老师想要从植物的根上分解那一小块时,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了。
有的孩子马上说:“别伤害它。”
有的孩子担忧地说:“你会弄伤它的。”
有的孩子担忧地问:“老师,如果这样的话,它会不会死啊?”
老师说:“不会的!我们只是分解一小块,它不会死的!”
尽管这样解释了,但当老师把分解下来的植物解剖开,让孩子触摸时,大部分孩子都拒绝触摸。
文章插图
有个平时看起来比较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时也很难过,并且拒绝触摸,似乎觉得这样剥离一个生命已经够严重了,再触摸就更严重了!一些孩子虽然触摸了,但也只是小心翼翼、轻轻地碰了一下,然后立即把手收回来。
这种为生命的分离而感到的担忧和不安,正是儿童依据生命的感觉所发展出来的!
接纳和尊重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是一回事,对生命之爱又是另一回事。而人类对同类的爱和对生命之爱,一定是基于对生命的感觉而被养育起来的。
对儿童来说,植物、动物、人类、自己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生命。那他们是怎样知道的呢?
成人即使知道,但有的人有感觉,有的人却没有感觉。
真正的道德,源自于爱
是不是正常的儿童都天然有这样的感觉呢?
对于更幼小的孩子来说,感知和联结其他生命是天然的,这样的连结和感知我们称为爱。
教育首先要保护这种天然的生命的智慧、天然的生命之爱,以及天然的内在友善,我们要依靠这种对生命的感觉发展良知和道德。
这才是真正的良知和道德,因为它源于爱。
今天地球上最严峻的问题,例如物种的不断消亡、环境的破坏、冰山的融化、人类道德水准的降低,无不是源于与自己内在生命世界的连结的断裂。
这与一味追求外在物质世界的利益相关联。就如同如果我们把人类和自然、土地彻底隔离,存活就会出问题一样。
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回归内在去寻找我们内在生命的资源,我们的文明和道德就会沦丧。而儿童会通过这种和生命的联结和感觉,帮我们找回自己和地球。
文章插图
我们培养孩子读书、弹琴,我们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我们费劲地教给孩子千百样,却经常忘记了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品质——对生命的感觉。
什么是对生命的感觉?
日月旋转,不及一个小男孩在谷仓哀悼一只麻雀的死亡来得动人。那是见到美丽的鲜花不忍去折的心,是见到小动物会想去爱护的心,那是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
也许有些人根本从来没有深层次思考过“生命”这个概念,有些人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有关“生命”的启蒙,所以也不会教给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但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
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他们会说:“乌龟的水脏了,他会很难受,我们赶紧给他换水吧”;
他们会说:“下雨了,雨打在小树的身上会疼吗?”
在他们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小树也像他们一样会觉得疼,小乌龟也会因为水脏而觉得不舒服,这是多么直接、多么动人的感受。
- 手保养的很好怎么形容 呵护双手的句子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一寸光阴一寸金|著名的劝学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原诗上一句是 蚂蚁庄园12月23日答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