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竹穴的准确位置图( 二 )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  
攒竹  
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 。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 。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沿皮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  
关键词:呃逆 指针攒竹穴治疗  
临床治疗  
笔者自1983年至2000年运用本人研创的指针攒竹穴一法治疗呃逆96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中,男性43例,女性53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13岁 。  
除1例住院病人外,均为门诊病人 。  
2、治疗方法  
患者背靠墙而座或仰卧于床上均可,医者立于患者对面或侧面,医者用双手拇指尖(以指代针)分别点按在患者两侧攒竹穴上(该穴在眉头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之一),然后由轻到重向后上方用力,持续指按1-2分钟,用力以病人能够忍受为度 。  
3、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呃逆停止,三天内无复发;良:呃逆停止,二天内无复发;可:呃逆停止,一天内无复发;差:治疗后与治疗前无变化 。  
3.2 治疗结果  
优:91例,占94.79%;良:  
5例,占5.12%,优良率达100% 。绝大部分患者只需1次治疗即愈 。  
4、典型病例  
潘某某,男,46岁,干部 。自述于1999年5月1日中午饮酒后半小时开始呃逆不止,曾口服阿托品、针灸等治疗未见好转,经他人介绍而来我科诊治 。检查:患者面红目赤,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 。此乃肝火犯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之呃逆 。当即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分钟后呃逆立止,1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  
5、讨论  
中医认为呃逆的产生主要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攒竹穴属鼻针的胸穴,祖国医学认为肺居胸中主气,主宣发肃降,对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作用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胃气上逆引起膈肌痉挛,必然导致气机的失降失调指针攒竹穴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显著功效 。经临床观察,此法无论对寒、热、虚、实诸症所致之呃逆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  
但呃逆只是某些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因此,在用本法止住有必要寻因根治 。  
本法具有比其它疗法见效快、疗效可靠,经得起重复、无副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简便易学等特点,值得推广 。  
2.攒竹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攒竹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  
其近治作用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故可以治疗眼病和前额、眉棱骨疼痛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上,太阳主表,风毒之邪易先沿经脉侵犯头部,故该穴具清热解表、镇静安神之功,可治疗感冒、急惊风 。  
《素问.奇病论》言:“胞脉者系于肾 。”攒竹因其清热之功,经脉与肾及胞脉相关,故可清胞宫之毒邪,治产后发热 。  
扩展资料:  
攒竹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  
按摩的方法:用双手大拇指直接按压双侧的眉头,使劲一点,按压下去几秒钟,再松开 。然后再按压,再松开 。  
攒竹的临床应用:产后发热系以产后感染所引起的发热为主症,或伴有其他症状的一种疾病 。产后发热原因很多,可以分为感染邪毒、外感风寒、血瘀内停、阴虚血亏等 。  
单纯血瘀或里虚证者多为低热,外感邪毒者为高热 。贺普仁教授取攒竹等穴治疗感染邪毒性产后发热,此型是因产妇在分娩时,损伤产道或护理不慎,邪毒乘虚侵入胞宫,正邪相争以致发热不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