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条燃烧产生什么( 三 )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 , 选新鲜老姜 , 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 , 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 , 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 , 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 , 将其放在穴区 , 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 , 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 , 略略提起姜片 , 或更换艾炷再灸 。  
一般每次灸5~10壮 , 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 , 一是防皮肤灼伤 , 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 , 散寒止痛功效 。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 , 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图  
隔蒜灸 , 又称蒜钱灸 。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 。而隔蒜灸一名 , 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 。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 , 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 , 先以湿纸复其上 , 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 , 安其送上 , 用大艾炷灸其三壮 , 即换一蒜 , 痛者灸至不痛 , 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 。  
”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 , 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 , 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 , 聚艾于饼上灸之” 。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 , 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 , 淡豆豉半合 , 乳香二钱 , 同捣成膏 , 照毒大小拍成薄饼 , 置毒上铺艾灸之 ” ,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 , 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 , 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 , 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 , 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 。放于穴区 , 上置艾炷施灸 , 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 , 继续灸治 。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 , 捣如泥膏状 , 制成厚0.2~0.4cm的圆饼 , 大小按病灶而定 。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 , 但中间不必更换 。  
隔盐灸  
隔盐灸 , 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 , 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 , 上置大艾炷施灸 , 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 。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 。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 , 欲死气绝 , 腹有暖气者 , 以盐填  
脐中 , 灸盐上七壮 , 即苏”“小儿不尿 , 安盐于脐中 , 以艾灸之” 。现代 , 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 , 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 , 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 , 暴露脐部 。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 , 可炒至温热 , 纳入脐中 , 使与脐平 。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 。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 , 再填入食盐 。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 。  
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 , 再放盐 。然后上置艾炷施灸 , 至患者稍感烫热 , 即更换艾炷 。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 , 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