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汤的功效与作用( 四 )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从新》:“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 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 。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 。  
【化学成分】根含果糖、淀粉、皂甙 。含皂甙、果糖淀粉(35.10%) 。又据报道,含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离氨基酸的30%-40%,还含有麦芽糖(maltose)等 。近年从中分得三棕榈酸甘油酯、棕榈酸、β-谷甾醇、△7-豆甾烯-β-醇、胡萝卜甙,△7 -豆甾烯-3-β-D-吡喃葡萄糖甙、肌醇-3-甲醚、α-槐糖和蔗糖 。  
【相关选方】治自汗: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陕西中草药》)  
【原生形态】异叶假繁缕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 。块根长纺锤形 。茎下部为紫色,近似四方形,上部近似圆形.绿色的,有2列细毛,节略膨大 。叶对生,略带内质,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 。先端尖,基部渐狭,上部叶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茎端的叶常4枚相集较大,成十字形排列,边缘略呈波状 。花腋生,二型:闭锁花生茎下部叶腋,小形,花梗细,被柔毛;萼片4;无花瓣 。  
普通花1~3朵顶生,白色;花梗长1~4)厘米,紫色;萼片5,披针形,背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顶端2齿裂;雄蕊10,花药紫色;雌蕊1,花柱3,柱头头状 。蒴果近球形,熟时5瓣裂 。种子扁圆形,有疣状突起 。  
花期4~5月 。  
果期5~6 月 。生于林下富腐殖质的深厚土壤中 。分布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 。  
【功效分类】补虚药 补气药  
主产福建、江苏、山东、安徽 。其中,福建省柘荣县是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产地 。  
采制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睦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阴干或直接晒干 。  
性状 根细长防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 。  
长3~10cm,直径0.2~0.6cm 。顶端有茎痕,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 。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 角质样(烫过);或类白色,粉性(生晒品) 。气微,味微甘 。  
化学成分含甙果糖及淀粉 。  
【药材名】太子参  
【英文名】Heterophylly Faalsestarwort Root  
【拉丁名】Radix Pseudostellariae  
【名称考证】孩儿参,童参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石竹科植物  
【药用部位】异叶假繁缕的块根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③《中药志》:“甘苦,微寒 。”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 。  
【用药忌宜】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  
【用药配伍】1、配麦冬,补肺并润肺养阴,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 。  
2、配黄芪,补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 。  
3、配白术,共奏补脾肺之功 。同治虚劳,劳倦乏力者 。  
【各家论述】  
1.《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  
2.《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  
3.《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  
4.《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  
5.《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  
6.《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 。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  
种植栽培编辑本段回目录  
1、选地、整地: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 。忌连作,前茬以甘薯、蔬菜等为好,坡地以向北、向东者为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