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积食 妈妈给我少吃一点好不好( 二 )

  
5.积食与咽炎  
咽炎,中医上叫"喉痹"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会上攻到这个门户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 。所以,中医上给孩子治咽炎的时候,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药以外,再给孩子用一些消积清热的,病就好得快 。  
6.积食与头痛  
头疼本来是成人才经常犯的毛病,但是经常有些小孩子也嚷嚷头痛,这是为什么呢?病根儿还是在积食上,最常见的表现是前额疼 。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前额属脾胃,两侧属肝胆,头顶属心肺,后脑属肾 。孩子前额疼,那就是脾胃出了问题 。  
7.积食与便秘  
"太饱伤脾" 。太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吃得太饱,也可以理解为腹胀、积食 。所以,就会有:太饱伤脾→脾常不足→脾胃运化不及→积滞肠腑→积久化热→积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 。所以,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便秘了,给孩子吃点泻药吧!虽然当时有用,但过后更严重 。因为它的病根儿不在那个位置 。打个形象的比喻,您可以把积在肠道里的大便想象成船,肠道里的水少了,大便下不去,那就"增水行船" 。多让孩子喝水,河(肠道)里的水多了,船自然就能起动了 。  
如果孩子便秘比较轻,多让孩子喝水,便秘就可以解决了 。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那可以吃一点消积导滞的中药,孩子便秘也很快就减轻了 。  
8.积食与泄泻  
泄泻就是腹泻、拉肚子 。中医上说,积食常与"风寒"、"湿热"、"暑湿"之邪相兼并存,交结胃肠,脾胃气机难复升降之常,所以积食会导致泄泻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  
中医上有个说法叫"通因通用",说白了就是"以通治通"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就拿积食腹泻来说吧,食滞内停,阻滞胃肠,导致腹痛泄泻,这时候不仅不能止泄,相反当消食而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积食去而泄自止 。  
9.积食与盗汗  
食滞肠胃→郁蒸化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小儿为纯阳之体,夜寐则阳入于阴,加之积热内蕴,所以晚上盗汗情况比较严重 。这类孩子,用一些消积泄热的药,很快盗汗就消失了 。  
10.积食与舌苔剥脱  
小儿舌苔剥脱与现代医学的小儿地图舌相似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乳积食滞,郁久化热,蕴结心脾,火热上熏造成舌苔剥脱所致 。治以消食导滞、清心泻脾热的药,很快就好 。  
11.积食与贫血  
积食容易导致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积食时间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虚 。从西医上说,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厌食挑食,营养不均衡,时间长了就会贫血 。所以,贫血的时候也应当调理脾胃 。  
12.积食与惊啼  
《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 。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  
13.积食与荨麻疹、丘疹样荨麻疹  
小儿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 。而脾主肌肉四肢,这时候,一方面,热、痰、湿相合,外发于肌腠,容易导致荨麻疹等 。另一方面,脾胃损伤,易感外邪 。这时候内有积热,外有外邪,内外交攻,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现荨麻疹等疾病 。这时候,光用一些外用药肯定不行,还要加上消食和胃的药,孩子自然病就好得快了 。  
积食的危害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预防积食从饮食开始,少食多餐,荤素搭配要合理 。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适当增加米食、面食,高蛋白饮食适量即可,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