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教育孩子的五个“想当然”

文章插图
一、家长权威吓出来
在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借用“警察”、“医生”、“老师”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听话 。也许这种方法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
孩子不听话时,爸妈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不能顺着孩子的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呢?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书来跟孩子讲一些事理,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做交流,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
二、盲目替孩子做主
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出现的一些纠纷和问题,爸爸妈妈往往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接就替孩子做主了,这样会干扰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孩子失去跟同伴交往锻炼的实践机会 。
聪明的爸妈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的,在碰到孩子与人交往中的问题时,爸妈不妨先等一等,观察一下孩子自己的反应,让他独立拿主意 。如果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爸妈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
三、把孩子想得脆弱
如果一群孩子在玩耍,突然来了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加入了,爸爸妈妈往往会担心孩子吃亏,就把孩子带离了游戏场所,这就是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学习交往的环境 。
担心自己的孩子小,被大孩子欺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们的交往都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多数没有恶意 。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暗中观察,这样就不会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而且不断干扰孩子的正常交往 。
【别总替孩子看世界盲目替孩子做主】 四、总替孩子看世界
如果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爸爸一会让宝宝看这个,妈妈又让宝宝看那个……总是没等孩子自己去发现,爸妈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了出来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在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由探索的乐趣 。
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可以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再开口说话,而且最好用引导的方式去说,比如多提问,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 。
五、不能理性对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是个鬼灵精,当他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爸爸妈妈明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大加赞赏 。爸妈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会让孩子无法去正确地分辨,导致产生错误的模仿 。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所以爸爸妈妈的责任尤其重要 。在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小聪明”时,爸妈需要的是多些理性,并且全家态度一致 。
- 秋天作用幼儿 秋天孩子喝什么汤最好
- 腺样体肥大的孩子家长有吗 腺样体切除手术费5万
- 你们都备孕多久才要的孩子 静脉曲张瘙痒用什么方法止痒
- 应该给职业女性送什么礼物 30岁左右的女孩子送什么礼物
- 孩子病毒感染发烧吃什么食物好呀 孩子发烧之后吃什么比较好
- 智能手表|智能手表能代替血氧仪吗 智能手表测血氧靠谱吗
- 和领导吃饭谁付钱 请女孩子吃饭注意事项
- 13岁考上清华,其母直言:孩子小时候做好这2点,很关键
- 女性有哪些危害 女孩子自位的危害
-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