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知、防、治三步行

最近 , 一些地区出现了手足口病疫情 , 患者大多是婴幼儿 。个别地方还出现少数患儿因并发症的发生 , 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5月2日 , 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Hand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 多发生于婴幼儿 。它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据国外文献报道 , 手足口病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三次较大的流行 。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 柯萨奇病毒A组(Cox A)的16、4、5、9、10型 , B组的2、5型 , 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 71)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 , 其中以Cox A16和EV 71最为常见 。  
手足口病病毒如何传播的?  
病毒的潜伏期为2~7天 , 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传播方式多样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能成为传染源 , 但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  
  

手足口病知、防、治三步行
  
文章插图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 患者的粪便甚至数周后仍可排出病毒 。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病毒的免疫力 , 对其它型病毒再感染无法交叉免疫 , 也就是说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病毒而再次患上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 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 因此 ,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  
【手足口病知、防、治三步行】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 , 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 , 3~11月份多见 , 6~8月份为高峰期 。流行期间 , 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 家庭也会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