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长高的三大杀手解析

近日,某媒体对市民反映的“药物”“器械”以及“断骨”等所谓的“增高术”进行深入报道,引发强烈反响 。父母们忧心忡忡,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发育阶段尽量长高,究竟什么样的长高方法才是科学的?我国儿童生长学权威、“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创制人叶义言教授对此作了解析 。  
骨龄监测要从出生到成年  
  

影响孩子长高的三大杀手解析
  
文章插图  
在国外,尤其在西欧,经常有家长为身高带小孩看医生;可在国内很少见,几乎没有家长知道孩子一出生就需要进行骨龄监测,每年应监测1到2次,并持续到成年 。通过骨龄监测,一旦发现孩子生长曲线向下,就要及时找原因 。其中几个节点和时期尤其重要 。  
第一个节点是孩子2岁时,因为这时是第一生长高峰结束,第二个节点是青春期开始前,因为人体即将迎来第二次生长高峰,必须进行骨龄监测 。同时,婴幼儿期(2岁前)和青春期(10~15岁)这两个阶段生长最快,2岁前约长高30~40厘米,青春期约长高25~30厘米,这两个期间必须保持骨龄监测 。最后,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生长曲线 。孩子不断在长高,若生长停滞,或年增高不到4厘米,或突然特别加快,都要找到原因 。总之,定期监测骨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是最重要的 。  
孩子长高三大杀手  
【影响孩子长高的三大杀手解析】 杀手一:外因  
上个世纪80年代,叶义言教授被公派至英国跟随国际儿童生长学开创者泰勒(Tanner)从事儿童生长的研究,回长后近30年里,他一直从事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和临床工作,并结合中国人实际,创建了“叶氏骨龄评分法”作为中国儿童检测骨龄和预测身高的标准 。叶教授告诉采访人员,国际上曾一度认为中国人矮了,是人种问题?其实人类只有一个高度,比如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在以每10年增加1 。5~2厘米的速度递增,为什么会造成个体差异,关键是人体外部环境造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