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之新生儿黄疸

  

科普知识之新生儿黄疸
  
文章插图  
科普知识之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病,很多妈妈们在生下宝宝第一时间里都会担心宝宝会不会得新生儿黄疸,那么新生儿黄疸到底是怎样一种病症呢?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 。这是由胎儿气管和支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合胆红素 。胎儿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是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更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 。因此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循环中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 。  
【科普知识之新生儿黄疸】出生后,新生儿必须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大量的红血球被破坏,分解产生未结合胆红素 。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未结合胆红素 。但这时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质处理后排出体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 。  
这种胆红质象黄色的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加诸各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