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西窗烛,为什么是剪西窗烛而不是东窗烛或是南窗烛

为什么是剪西窗烛而不是东窗烛或是南窗烛呢1、“西窗”在古诗文意境属于一种比较能表达情绪的东西 。就好像,陆游就写过一首《西窗》、一首《西窗独酌》、还有《净智西窗》、《西窗睡起》,而且白居易也写过“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 。”“西窗独暗坐 , 满耳新蛩声 。”——但是,李商隐都比二位早去世,所以不能排除一下的可能性 。
2、他家的窗户就是朝西 。
3、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
4、应该是西窗有两人共同的回忆 。- -可能是 。。
古诗这种情况很多,什么东风啊 南浦啊的 , 应该不用再字句上过分深究
共剪西窗烛是什么意思解释: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
古代是没有电灯的,主要依靠蜡烛来照明,蜡烛里面有一根烛芯,烧着烧着就会烧焦,这就使得烛光特别昏暗,看不清楚 。剪烛就是剪去烧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是指两个人在深夜坐在家里的西窗前秉烛夜谈 。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原文: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 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什么是西窗烛,为什么是剪西窗烛而不是东窗烛或是南窗烛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 ,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 , 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 , 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
【为什么是西窗烛,为什么是剪西窗烛而不是东窗烛或是南窗烛】“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 , 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 , 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 , 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 ,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
夜雨寄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即兴写来 , 语言质朴自然,毫无修饰 。但写出了作者刹那间的情感曲折变化 。头两句是实写 , 秋天的巴山,下了一整夜的雨 。末两句是虚写,作者想象与妻子重逢时的场景,然而这种对未来快乐的憧憬 , 更加反衬了当下的羁旅之愁与思念之苦 。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因为他所在的房间窗户朝西?。缒闼?nbsp;, 如果朝北的话可能就是北窗烛了 。
剪烛临风西窗闲话是什么意思“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
为什么是西窗烛,为什么是剪西窗烛而不是东窗烛或是南窗烛

文章插图
诗歌赏析
这是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 。当是作者在梓州幕后期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 。前两句通过问答和眼前景物的描绘,写出长久客居的无奈心情 。后两句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遥想来日重逢欢乐之时再来畅谈今夜孤身客居的情景,构思之妙,出人意外 。
这样,在空间往复对照,在时间上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艺术境界 。更深切地写出了今日客居之苦和他日重逢之乐 。全诗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兼有民歌朴素隽永与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