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对未来网络技术的挑战( 三 )


03
?
如果说元宇宙对网络技术带来了 “新挑战”的话 , 一定是有某些需求给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较大的麻烦甚至“挑战”到了互联网技术的设计原则;否则的话 , 靠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就可以支撑 , 谈不上“新挑战” 。 我个人认为 , 元宇宙对网络技术的挑战 , 与近年来同样受到密切关注的“功能型”终端带来的网络技术挑战类似 ,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挑战一:虚实融合要求真实可信 , 主要矛盾是端到端信任需求与互联网“开放互联”、“分布式架构”的设计原则之间的矛盾 。
要建立这样的网络空间虚实融合可信治理体系 ,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 。 包括元宇宙在内的互联网应用 , 对安全可信的需求是端到端的 。 但互联网是一种“网间网” , 并没有集中控制系统 , 而是各个自治网络之间依靠默认的彼此信任、以完全分布式的方式来实现互联互通 。 因此如何实现可信治理体系所必需的地址、路由、身份等信息在自治网络之间的安全可信传递 , 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
拿路由安全来举例 。 2021年10月以来连续出现的Facebook断网事件、韩国电信断网事件等 , 都体现了互联网域间路由协议BGP的薄弱性 。 为了应对分布式域间路由在安全可信方面的局限性 , 当前国际互联网协会发起的MANRS(互联网路由安全相互协议)计划 , 呼吁各运营商部署RPKI系统来实现路由安全 。 但RPKI解决路由安全的思路 , 是通过一种类集中式的架构来实现的 , 在一定程度上又违背了互联网“分布式架构”设计原则 。
因此 , 如何解决网络空间虚实融合可信治理体系与互联网“开放互联”、“分布式架构”设计原则之间的矛盾 , 是元宇宙对网络技术提出的一大挑战 。 可能的解决途径之一是分布式信任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创新 。
挑战二:超低时延亟需转发创新 , 主要矛盾是超低时延需求与互联网“流量开放”、“存储转发”的设计原则之间的矛盾 。
如前所述 , 在元宇宙应用中 , 用户以VR/AR终端接入并使用互联网 , 要求网络交互时延不大于10毫秒 , 否则会产生头晕 。 这种超低时延需求是当前互联网所无法很满足的 。
事实上 , 今天的互联网架构在设计原则上并不是 “时延友好”的 。 首先 , 互联网对流量开放 , 不作准入控制 , 因此突发流量非常容易造成网络拥塞 。 拥塞导致的流量“排队时延” , 是今天互联网端到端时延的最主要来源 。 其次 , IP协议采用分组交换而非电路交换 。 在分组交换模式下 , 路由器通过存储转发的方式转发流量 。 每台路由器收到每一个分组 , 都要经过“存储”、“查表”然后“转发”的操作流程 。 如果采用软件转发的方式 ,“转发时延”不可忽视 。 第三 , TCP等拥塞控制协议 , 在丢包的情况下会进行重传 , 这种时延就更大了 , 我们可以称其为“协议时延” 。 排队时延、转发时延、协议时延的存在 , 使得今天的互联网端到端交互时延一般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之间 , 这对于“通信型”终端的二维显示和交互应用 , 是没问题的 , 但无法满足元宇宙应用以及“功能型”终端的时延需求 。
值得注意的是 , 就算通过对拥塞控制技术、分组转发技术和报文重传技术的改进 , 将以上三类时延都降为零 , 我们也无法克服“物理时延” , 即光纤信号或无线信号在物理空间中传播所需要的时延 。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公里/秒 , 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播速度约20万公里/秒 。 以光纤通信为例 , 哪怕光纤是直线铺设的 , 10毫秒往返时延也最多传播1000公里 。 一旦端到端通信距离超过1000公里 , 往返时延必然超过10毫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