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11)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 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42、初出茅庐【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 。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 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 。”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 。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 。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 。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 。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 。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
43、完璧归赵【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 。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
44、退避三舍【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45、乐不思蜀【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
【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
【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