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 , 本在电商直播赛道分得一杯羹的罗永浩此前也在微博表示:“我们的下一个创业项目是一家所谓的‘元宇宙公司’…… 未来在科技行业要做的很多事 , 都会不可避免地引领我们走向这个元宇宙 , 甚至不管我们是否愿意 。 ”

文章图片
图4/6
甚至AI公司商汤科技都开始蹭元宇宙的热度 。 有媒体统计 , 在IPO招股书中 , 商汤科技提到了47次元宇宙 。 结果不出所料 , 2021年12月31日 , 上市第二天 , 商汤科技的股价就大涨超20% , 市值突破1600亿港元 。
之所以行业玩家纷纷瞄准这一赛道 , 主要是因为随着技术的成熟 , 元宇宙的载体——革命性的AR/VR产品有了落地的可能 。
以带宽为例 , 随着5G网络的成熟 , 其最高20Gbps的高速率、最低1ms的低时延等特性 , 将会更大程度滋养对网络质量有极高要求的VR/AR设备 。 作为对比 , 4G的峰值速率仅为5G的1/20 , 延迟则达到了5G的5倍 , 这也是为什么4G时代 , 互联网公司不鼓吹元宇宙风口的首因 。
从行业来看 , 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像Facebook一样 , 以改名的方式孤注一掷般地押注元宇宙风口 ,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积极备战相关产品 。
比如 , 2021年初 , 有媒体曝光腾讯正在申请“全息裸眼3D设备”外观专利;2021年8月 , 字节跳动收购了VR硬件厂商Pico;2021年末 , OPPO和华为又接连推出了AR智能眼镜 。
不过虽然积极耕耘相关硬件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公司要向制造业转型 , 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瞄准的 , 或许还是AR/VR背后的元宇宙的想象空间 。
有行业专家指出 , 因为相较于手机更为灵活 , 传感器更为丰富 , AR/VR/MR很有可能催生出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有想象空间的“元宇宙”世界 。 有调研机构预测 , 2024年 , 元宇宙相关业务市场规模或将达到8000亿美元 , 2030年则增长至1.5万亿美元 。
04
造车
与元宇宙相同步的 , 或许是看到了特斯拉、宁德时代的股价暴涨 , 互联网公司在2021年也开始热衷于造车 。
比如 , 2021年初 , 百度表示 , 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3月份 ,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宣布小米将投资100亿美元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 , 并表示“小米汽车是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10月18日 , 360以29亿元投资入股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成为哪吒汽车第二大股东 , 入局造车 。

文章图片
图5/6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 , 一个合理的选择是与制造业的联系越少越好 。 因为制造业的运转模式和互联网完全不同 , 成本、供应链都需要极高的投入 。 反观互联网只需要连接好流量与广告、支付 , 就能实现营收的转化 , 两相对比 , 高下立判 。
针对造车 , 交过学费的蔚来汽车CEO李斌曾明确表示 , 没有200亿不要造车 。 而戴森三年时间花光了218亿元造车失败 , 也预示着造车领域困难重重 。 对此 , 阿斯顿马丁的CEO曾表示:“我想戴森可能低估了造车的困难程度 , 祝他们好运” 。
之所以在可预见的巨额亏损下 , 互联网企业依然奋不顾身地跳入造车深水区 , 与元宇宙类似 , 也是因为智能汽车可能带来极高的业务增量空间 。
BCG调研数据显示 , 随着汽车从传统的机械产品向类似智能手机的智能产品过渡 , 汽车的利润构成将会出现重大变革 。 互联、自动驾驶、共享等联网化的技术 , 在汽车产业的利润构成中 , 将从2017年的1%提升到2035年的40%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