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 , 老师就会通过学生学习数据反馈 , 知道学生在学到哪句话时停留时长比别的高 , 哪个学生在哪个问题上错误率比较高 , 用这样的方法来迭代内容 。
我们做这个产品做到最后 , 觉得最好玩的事是做了版本迭代 。 像微信从4.0到5.0、到6.0会越来越好 。 我们希望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带到教学里来 , 让老师把迭代内容、收集反馈当成常态 。 课程是需要持续运营的 , 而过去如果我们用录播方法来做在线化 , 就很容易遇到这样的困境 , 如果发现这个视频讲得不好 , 如果觉得内容有问题 , 就没有办法迭代 , 那怎么让它与时俱进 , 这也是很重要的事 。
这是我们公司做了5年的小产品 , 昨天晚上我在跟一个用户做调研 , 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位大佬 , 我前段时间碰到他 , 跟他吹牛说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小工具 , 然后他们就用这个小工具开始自己的产品创作 。
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实验 , 把过去自己录的一段录播视频和互动AI课一起发给了他另外一个同学 , 他的同学反馈他说 , 互动式的课程能让他持续学下去 , 就增强了他对这件事的信心 , 他很开心地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 说这就是未来在线学习的主流 。
他的同学也给他反馈了一些不好的问题 , 比如他觉得你在课程案例里说的金融知识听不懂 , 但这恰恰是互动式教学能解决的问题 , 如果这个学生没有金融基础知识 , 他可以在课堂上不讲 。
在线下教学里 , 过去的技术思路总体来讲还是线下人类教学 , 通过增加一些技能 , 把它在线上还原 , 过去教育行业科技化路线 , 是一直围绕这个大主轴走的 。 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思路是 , 其实有很多计算机所能表达的特殊能力是人类不具备的 , 正确做法应该是一边补人类用的能力 , 另一边也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
计算机所能发挥出最优秀的长处 , 就是不要工资 , 并且可以同时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内容 , 这是在线下环境做不到的 。 这样的特性就应该被发挥出来 , 希望除了在过去已经有的实验上做 , 还希望在更多场景落地这样的实验 。
我们公司发现 , 整个自动化教学是一个常量 , 会变成未来主流方案 , 这是我们在2019年1月15号得出来的结论 , 那时候有一个实验组 , 我们发现一堂60分钟的课 , 用户完课率从过去在录播课上的10%提升到互动教学里的98% , 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数据提升 。 从那时候我们就知道未来自动化技术和教学融合一定会变成主流 。
因此 , 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很夸张了10年战略 , 从2019年1月15号到2022年1月15号 , 从2022年1月15号到2025年1月15号 , 最后到2029年的1月15号 , 这三个阶段分别想实现的是先在一个领域里搞定 , 再在更多领域内搞定 , 最后把这个技术开源 , 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知识大生产里来 , 尝试去填一下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坑 。
文章图片
最早在提这件事时 , 有很多人骂我 , 说公司创业不是过家家 , 瞎吹牛 , 哪有你这么当CEO的 , 一上来说这家公司未来10年要怎么干 , 你怎么知道 , 你是神仙吗?你怎么可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 企业经营难道不是基于问题持续调整吗?
从我的角度来讲 , 倒不是说这个事情一定是一个10年的具体计划 , 哪一天一定要做什么 。 我想讲的是教育行业里的发展规律 , 跟其它产业显著不同的就是行业里的周期比其它产业更漫长 。
大家说“十年数木 , 百年树人” , 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产品上线 , 到这个产品被用户接受 , 到用户学完 , 再到用户学完之后他的感受 , 很可能一年就过去了 。 我们在教育领域单一品类里做3年实验 , 其实是一个很短的实验 , 我有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公司可以一下子做一堆课程出来 , 从我对教育行业的理解来看 , 这件事其实挺难办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