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盐,到底有多了不起?( 二 )


为争夺解池 , 黄帝与蚩尤、炎帝分别作战 ,
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 ,
黄帝最终胜利 , 成为中华始祖 。
摄影/赵高翔Moor
不难理解 , 有了解池就有了盐 , 有了盐就有了人体必需的养分 , 更有了储存食材的能力 , 以及更加丰腴的生活 。 解池 , 以取之不竭的盐 , 滋养了我们五千年 , 说是“母亲湖”也不为过 。
察尔汗盐湖 , 中国第一“白富帅”
让我们延黄河而上 , 去看看她的源头——青藏高原 。
这里 , 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 除了一望无际的雪山、草原 , 赋予她神秘魅力的 , 还有300多个清澈蔚蓝的盐湖 。 也许你早就认识了茶卡盐湖 , 但这里真正的“颜王兼盐王” , 只能是察尔汗盐湖 。
摄影/jackie_lb , 图/图虫·创意
它的面积达5856平方公里 , 是国内最大的盐湖 。 它在柴达木盆地历经风吹日晒 , 不仅颜值极高 , 还练得身板结实 。 高浓度的湖水中富含钾、锂、硼、镁等元素 , 能自然结成盐钟乳 , 形成丰富多彩的盐喀斯特地貌 。
摄影/樊小喆_川西 , 图/图虫·创意
这些结晶的盐 , 凝结成坚固厚实的盐盖 , 甚至能撑起青藏铁路、公路的建筑 。 作为我国最大的盐湖 , 察尔汗盐湖蕴含着巨量的宝藏 , 除了够全球人口吃1000年的食盐矿藏 , 它最宝贵的财富 , 是几乎取之不尽的氯化钾——钾肥的原料 。
原本 , 中国是公认的“贫钾国” 。 1954年 , 青藏公路的建筑大队来到察尔汗湖畔 , 一名队员尝了口盐 , 发现竟然是辣的——钾盐的特征 。 就这样 , 青藏公路一路修建 , 不仅通了天堑 , 还发现了察尔汗钾盐矿 , 让中国从“贫钾国” , 直接逆袭成世界第四大钾肥产地 。
摄影/摄影师159559956845563 , 图/图虫·创意
察尔汗盐湖 , 不仅貌美如花 , 还懂赚钱养家 , 是绝对的中国第一“白富帅” 。 青藏高原上 , 300多个富含有机物与稀有金属的盐湖 , 与察尔汗盐湖一样 , 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
她们 , 是自然的恩赐 , 更是中华民族璀璨无比的宝藏 。
人文之基石 , 因盐而兴的文明足迹
盐是自然的造物 , 更是人文的基石 。
然而 ,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上 , 盐的分布极不均衡 。 也正因如此 , 古往今来 , 盐一直有两种身份:既是生活必需品 , 又是可供贸易的奢侈品;古人称它为“国之大宝” , 毫不为过 。
大海 , 拥有无限的原盐资源 ,
前提是你拥有广阔的海岸线 。
图/视觉中国
出于对盐的需求 , 人类不仅要寻找宝贵的内陆盐湖 , 还会奔向大海 。 从我国广阔的内陆 , 再到漫长的海岸线 , 诞生了不少因盐而兴的城镇 。 最著名的“盐都” , 除了山西运城 , 莫过于内陆的四川自贡 , 以及沿海的江苏盐城 。
盐城 , 东部沿海著名的“盐都” 。
图/视觉中国
西汉武帝时期 , 为筹措军费 , 国家实行食盐专卖制 , 并在淮南置盐渎县 , 便是今日盐城市的前身 。 当时 , 盐城位于海岸线上 , 以提炼海盐为主要产业 , 当地称淮南盐场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 淮南盐行销全国 , 史书记载:“自古煮盐之利 , 重于东南 , 而两淮为最 。 ”
南宋之前 , 淮南盐场的生产规模为全国翘楚 。 当时 , 盐城县内有盐亭(负责储藏与调度)百余所 , 盐船千余艘 , 盐工不计其数 。
大海之盐 , 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
至今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盐来源 。
摄影/赵高翔Moor
1194年 , 黄河夺淮入海 , 泥沙大量沉积于入海口 , 迫使海岸线不断东扩;盐城离海越来越远 , 但淮南盐场直到清末 , 依然承担着重要的盐税职能 。 如今 , 盐城已逐渐转型为航运-陆路交通枢纽型城市 , 而古老的盐场 , 还在源源不断地为我们供应着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