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信总裁贾少谦:海外并购三年迈出三大步,未来将如何“造船出海”?( 二 )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数字方面的人才和技术 , 我们考虑到能够进入到汽车电子领域中 , 而这正好和我们原来的产业和技术匹配” 。 他说 , 收购三电控股既能帮助海信实现向智能交通领域的延展 , 又能够在底层技术上 , 包括压缩机技术、空调技术上与现在的家用空调、商用空调业务共享 。
不断成功的合资并购是管窥海信国际化的一个窗口 , 而业界中也充分认可海信“造船出海”的行动方针 。 所谓“造船出海” , 即海信认为:国际化必须是产品研发、制造、品牌营销全方位国际化 , 也就是在出海过程中坚持做品牌做高端产品 , 建设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 , 并连续赞助欧洲杯和世界杯等顶级赛事 , 以达到营销上的国际化 。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 , 国际化的风险是否存在?海信又该如何抵御?贾少谦表示 , 海信要利用目前相对稳定的环境把产业升级这件事情做出来 , 而产业升级就是为未来可能的抛弃低端产业的时候做准备 , “如果那个时候我们仍然是一个低端的(制造)、在产业链的下端 , 那将来可能就要一起被淘汰掉了 , 要有危机感 , 这是必须要有的” 。
另外一方面 , 海信在全球多地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工厂、营销机构 , 就要用好这些产业的布局 , 而且最好能够让它们具备独立自主能力 。 假定出现特殊因素之时 , 如果能够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 , 基本上就不会受影响 。 这也是海信“造船出海”的长远考虑 。
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足够宽的赛道
对于海信 , 外界熟悉的是“家电品牌” , 如电视占有率已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 , 全球前四;海信系冰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二 , 出口额全球第三;不熟悉的则是光通信、智能交通、商用空调等科技领域的隐形冠军海信 。
【对话海信总裁贾少谦:海外并购三年迈出三大步,未来将如何“造船出海”?】其中 , 海信宽带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光通信器件供应商 , 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连续9年全球第一;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已深耕20多年 , 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国内第一;海信商用空调目前已稳居国内多联机市场第一位 。
贾少谦近日在财经年会上发表演讲表示 , 产业结构调整对海信而言 , 当前看是一碗饭 , 长远看就是一条命 。 饭的吃法很多 , 但命只有一条 , 比尔·盖茨说“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 , 一个企业死掉可能只是一瞬 , 根本不需要病入膏肓 。 所以 , “饭”还是“命” , 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定力 。
在采访中 , 贾少谦再次表达了一致的看法 。 海信的显示产业在历史上曾经学习过松下、索尼、三星 , 它们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电视机的显示技术 。 今天海信也在向这些先进的企业学习 , 更重要的是认为在显示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 所谓“显示无处不在”——凡是人所能看到的地方、所触及的地方、生活环境当中所接触的地方 , 都有显示的技术和应用 , 它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使得从元器件领域到最终显示屏领域 , 包括屏背后的芯片模组等 , 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 将来这个产业也是可以无止境去升级、去调整、去实现的 , 这一类叫做既有产业当中的升级调整 。
那么 , 海信积累50多年的数字技术如何能够往新兴领域发展?
在显示技术的基础上 , 海信还涉足了医疗显示、计算机辅助医疗 , 甚至是B超领域 。 而这些业务背后的逻辑、底层技术方案、人才共享包括应用的场景还是一样的 , 并没有额外给海信带来太多的负担 。
在智能交通领域 , 海信也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 , 背后很多的信号处理、算法处理和海信原来从事的几十年的电子信息技术也是完全可以去融合起来的;而除了智能交通 , 海信的技术甚至还可以延伸至城市的智能化 , 比如通过无线模块的应用 , 家庭里的电器可以与社区管理连在一起 , 和整个城市的应用连在一起 , “海信在行业里面能够成为唯一具备黑电和白电 , 唯一具备从家庭场景往社区和城市场景里面高度吻合的企业 , 这是一个打通的平台 。 尽管还有未来很多场景去应用 , 但是这条路已经铺开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