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 虚拟主播备受关注:某短视频平台的虚拟主播一夜圈粉超百万 , 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走红 。 不少网友认为 , 虚拟主播时代即将到来 。 也有不少人感叹 , 用不了多久 , 科幻电影中的虚拟人也将走进人类现实 。
何为虚拟主播?顾名思义 , 它是指结合人工智能与三维虚拟形象技术 , 可自主承担策划、编辑、主持、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的主播 。 2001年 , 英国推出世界首位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 , 虚拟主播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 随后 , 美国、日本、韩国先后推出自己的虚拟主播 。 在中国 , 虚拟主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2004年 , 央视某频道制作推出三维的虚拟主持人“小龙” , 不过囿于技术水平 , 该虚拟主播智能化较低 , 应用范围有限 , 当时兴起的虚拟主播热也仅是昙花一现 。
如今 , 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 , 新一轮虚拟主播热重新席卷全国 。 自问世以来 , 虚拟主播已广泛应用于新闻、综艺、游戏、演艺、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 2018年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在中国诞生 , 开启了虚拟主播在社会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 也标志着虚拟主播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
一直以来 , 关于机器能否取代人类的探讨从未停止 。 与早期人工控制或提前制作的动画不同 , 虚拟主播披上了人类的外衣 , 更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仿佛为虚拟主播注入了灵魂 , 虚拟主播是否会抢了真人主播的饭碗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 。 尤其是近两年 , 虚拟主播呈爆发态势 , 成为热门文化产品 , 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
与此同时 , 作为科技创新的虚拟主播在新闻、主持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 日前 , 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 推动虚拟主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 , 创新节目形态 , 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 此外也提到 , 要探索短视频主播、数字网红、直播带货等虚拟形象在节目互动环节中的应用 , 增加个性化和趣味性 。
虚拟主播如何改变新闻传播业?首要的一点就是推动节目形态创新 , 抬升了智能化水平 。 作为科技创新的虚拟主播 , 基于智能语音合成技术 , 输入文字即可生成连贯播报的语音和画面 。 虚拟形象合成技术 , 也能有效提升节目制作效率及质量 。 一些新闻网站上的虚拟主播不仅能纠正多音字、背景音和音效 , 还拥有变速、数字纠错和韵律纠错等功能 。 此外 , 虚拟主播还能实现瞬间穿越 , 克服时空限制 。 虚拟主播能够忽略特殊气候、交通、通信条件造成的困难 , 代替真人出镜 , 使采访报道更加安全可行、成本更低 。
【爆火的虚拟主播能走多远】高度拟人化形象使虚拟主播具有人格化魅力 。 早期的虚拟主播只是对真人进行模仿 , 往往以真人主播为原型 。 随着技术进步和艺术审美的影响 , 虚拟主播开始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创意外形 。 从2D到3D , 再到超写实数字技术 , 虚拟主播的人物美化度逐渐趋于完善 。
虚拟主播是二次元、粉丝文化和创新技术成功碰撞的产物 , 在短视频、综艺节目、直播带货中逐渐崭露头角 , 甚至成为虚拟偶像 , 坐拥庞大的流量热度和粉丝群体 。 不可否认 , 虚拟主播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比如智能化、个性化、趣味化等 , 也不会像现实中的明星出现人设崩塌的危机 。 但虚拟主播行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 智能化水平仍待提高 , 也存在情感互动不足等问题 , 或许也会面临道德伦理困境 。
也因此 , 有必要加强对虚拟主播行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 , 放眼长远对其进行形象维护和运营 , 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要善于运用虚拟主播的诸多优势 , 为其赋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想人格特质 , 使虚拟主播能更好地承担起“公众人物”的责任和使命 。 让虚拟主播不仅能播报新闻、直播带货 , 还能讲好中国故事 , 传播好中国声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