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年轻人的年度情绪:emoha!( 三 )


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 , 肝脏又不断重新生长 , 这只恶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 , 不断同自身作战 。 如此看来 , 普罗米修斯同鹫鹰的关系是一种自我指涉关系 , 一种对自我的剥削 。 肝脏自身并无痛觉 , 而由此导致的疼痛感即是倦怠感 。 普罗米修斯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 。
韩炳哲指出 , 当代社会中 , 追求绩效的最大化已经被人们内化为最终目的 。 这种剥削已经超越了马克思语境下资本的剥削 , 而是一种「内在的剥削」:人们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 , 「工作和效绩的过度化日益严重 , 直到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 。 这比外在的剥削更有效率 , 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 。 剥削者同时是被剥削者 。 」
情绪上的自我抑制 , 就是这种自我剥削的表现之一 。 一种对待情绪发泄的常见回应是「有时间 emo, 不如去做事」 , 追求绩效、认为情绪表达是浪费时间 , 已经成了如今人们的下意识反应;而沉浸在负面情绪当中 , 往往会被认为是低效的、不理智的 。
这一届年轻人的年度情绪:emoha!
文章图片

但当然 , 年轻人还是时不时要 emo , 只是希望在一种负面情绪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 。 看起来人人都是自嘲型豁达预备役 , 恨不得emo完了立刻就和生活和解 。
一个成熟的现代人对自己的情绪也必须能够进行驾轻就熟的流水线处理:把发生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即时情绪 , 一箩筐地往 emo 里套 , 把自己的情绪当成甲方糊弄过去 , 下一个动作就是回归正轨 。 emo 成了一个目的明确的情绪中转站:暂时的 emo, 是为了调整自己的节奏以投入下一个阶段的生产 。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 当人们被询问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 选中率最高(七成)的是自我调节 , 而「心理疾病防治」的选中率不足半数 。 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 , 人们往往觉得 , 情绪只是伴随着生活中其他困难降临的、容易跨过的一个坎儿 , 对于情绪如何发展成心理疾病以及如何防治 , 依然缺少清晰的意识和了解的意愿 。
社交网络上 , 动辄对自称患有抑郁症的人说「生病就去看病」 , 固然多数情形下是好意 , 但也更加强迫了追求效率的逻辑:服用抗抑郁药 , 很多时候的确能够让一个人快速恢复到某种「正常」状态 , 迅速融入到劳动和社会的秩序当中 。 但很显然 , 看病吃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情绪问题 , 不允许表达这些情绪 , 反而会导致更多问题 。
线上摆烂线下卷王 , 人人都是西西弗斯
2021 年的另一个情绪关键词 , 是「摆烂」 。
「摆烂」可能是「emo」之后的一种常态::从「因为做不好而emo」 , 转变为「我就烂!」的理直气壮 。 微博超话「emo伤心俱乐部」的介绍是:这是我们的乌托邦 , 属于我们这类垃圾的乌托邦——我都承认我是垃圾了 , 作为垃圾 , 宣泄情绪又有什么问题?此前豆瓣小组「985废物」等等也类似 。
而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大量「摆烂型社畜专用表情包」:「加油 , 把公司干倒闭!」「不管咯 , 美美躺平」「就这点工资只能买我来打卡 , 上班是另外的价钱」「这不是月薪3000的人该考虑的事」 。
互联网上 , 这种对「卷王」「奋斗逼」的嘲讽 , 对「糊弄」「摆烂」「躺平」的追捧背后 , 其实是对「自我实现」遭受阻滞的失望 。 近两年 , 「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词对工作意义的宏大叙事进行了反讽和解构 , 已经使得人和工作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反思距离 。 对工作本身消极、抵抗 , 把「搞钱」和消费当成更加实际的目标 , 这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境况 。 简单心理 2021 发布的《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 , 在职场中 , 50.89% 的人(样本量为 505 )都在经历「无意义感」 , 有近 60% 的受访者认为 , 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