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 , 重申“平台不能想推什么就推什么” 。 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 , 要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 , 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向上向善 。
作为一种新技术工具 , 算法应用近年来风生水起 , 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比如全面塑造信息流动方式 , 但也带来了诸多弊病 , 从备受诟病的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 , 到加剧圈层化 , 导致广大用户被困在“信息茧房”中 。 一定程度上说 , 算法推荐被人玩坏了 , 越来越受到质疑 , 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
日前 , 北大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公众“大安全”感知报告》显示 , 有七成受调查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 , 从而“算计”自己 。 当算法沦为“算计” , 用户不堪其扰、不胜其烦 。 在这种背景中 , 对算法推荐服务建章立制、加强规范正当其时 , 也很有必要 。
其实 , 要治理的不是算法推荐服务 , 而是掌控算法推荐服务的人和平台 。 正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所说 ,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算法推荐规定 , “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 。 在提供算法推荐服务时 , 应具备什么样的资质 , 应承担什么样的义务 , 以及应守住什么样的边界等 , 《规定》都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确立了严格而清晰的规范 。
值得一提的是 , 《规定》还明确了用户享有的基本权益 。 比如算法知情权 , 平台要向用户告知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 , 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 再比如算法选择权 , 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 这两项制度设计 , 既呵护了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 , 也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标注了红线 。
算法也要讲伦理 , 归根结底是需要平台讲伦理 。 这种伦理 , 不只是体现在“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 , 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 , 还体现在“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
在公众的生活体验中 , 有太多人遭受“大数据杀熟”之痛 。 至于一些平台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更是令人深恶痛绝 。 利用新技术大发不义之财 , 乃至把青少年当成猎物 , 这种牟利之道是不道德的 , 这种商业模式是戕害伦理的 , 早就该受到严格规束 。
算法推荐里有商业冲动 , 也要有价值取向 。 一定程度上说 , 平台通过算法应用向用户推荐什么样的信息 , 折射出的不只是用户有什么样的“口味” , 更能反衬出平台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 如果一味推荐那些不健康的东西 , 其商业模式显然是病态的 , 平台也必定无法赢得用户尊重 , 难以行稳致远 。
有专家认为 , 算法应用正日益影响对公众认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 , 甚至成为影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 。 故此 , 引导算法技术向善 , 更多发挥其在主流价值引导方面的能力 , 迫切而必要 。 必须驾驭算法应用 , 而不能被算法应用所驾驭 。 引导平台在合法合规轨道中应用算法推荐 , 最大程度趋利避害 , 发挥新技术的魅力 ,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马上评|算法不是“算计”,也要讲伦理】《规定》不是对算法推荐的否定 , 更不是禁绝 , 而是通过“管得住”实现“用得好” 。 当各个平台守住伦理 , 积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 并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 算法推荐才会更符合公共利益 , 更契合公众期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