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沙成土!力学家勇闯“无人之地”跨界治沙创奇迹( 二 )


新技术在现行理论中找不到支撑 , 会不会是“伪科学”?沙漠常年干旱 , 是不是不需要黏合剂 , 只要浇够水就能长植物?“沙漠土壤化”改造后的土地种植作物仍然需要浇水 , 是否不适用于本就缺水的沙漠?添加的材料有没有污染?改造成本会不会很高 , 是否具备推广价值?沙漠是地球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之一 , 把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会不会是一种破坏生态的行为?
面对相关质疑乃至否定 , 易志坚始终坚信他们的科研方向是正确的 。 实地试验6年来 , 科研团队收集了很多数据 , 用以回应种种质疑 。
用水方面 , 内蒙古和新疆试验数据表明 , “沙漠土壤化”试验地农作物耗水量低于当地农田节水灌溉定额 。 若是在沙漠地区种植耐旱植物 , 或在若尔盖草原沙化区和拉萨市郊沙化带等降雨量正常的地区 , 则只需在改造后播种时浇水 , 后期无须灌溉 。
环保方面 , 经权威机构多次检测表明 , 添加材料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土体”、水体和大气环境全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认证标准;农产品安全无污染 。
成本方面 , 若用于农业种植 , 改造成本约为1500元至3000元/亩 , 若只是生态恢复成本则更低 , 且一次改造长久有效 。 传统的草方格治沙成本虽为1000余元/亩 , 但4到5年后就会风蚀腐烂 , 甚至腐烂前就被流沙覆盖 , 因此需重复投入固沙成本 , 且无经济效益 。
不仅如此 , “沙漠土壤化”技术还具有易施工、作物产量高、固碳效益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显现等特点 。 从早期就开始专注该技术的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小玉认为 , 把沙漠快速变成种植植物的“土壤” , 同步实现固沙和植被恢复双重目标 , 是该技术与草方格固沙、化学固沙、工程固沙、培育沙生植物等传统治沙方法的最大区别 。 因此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 , “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性价比高于传统治沙方法 。
关于没有现行理论支撑的问题 , 2021年9月18日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评价委员会 , 在内蒙古乌海市召开“沙漠土壤化关键技术与生态治理示范工程”成果评价会 , 肯定了这是一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 与会专家认为 , 找不到现行理论支撑正是其原创性、突破性的表现 , 而不应该成为对其的限制 。
关于沙漠寸草不生的“症结”是缺水还是难储水 , 曾经在林业部门治沙站工作20多年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张国富说:“沙漠就像一个大筛子 , 你往上面浇水 , 很快就渗下去了 , 种些耐旱的植物还行 , 种庄稼根本不可能 。 ”易志坚认为 , 人们对沙漠缺水的问题存在一些片面解读 。 其实 , 沙漠地区的自然土壤 , 如河套平原 , 也同样干旱少雨 , 当地种植农作物同样需要灌溉 。 “那么为什么在‘沙漠土壤化’地里用更少的灌溉量、产出更多的植物 , 却要受到苛责?”易志坚说 , “沙漠土壤化”技术解决的是沙子难储水的问题 , 换个角度看 , 也是在探索一种土地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
关于改造沙漠是不是破坏自然生态 , 易志坚介绍 ,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 , 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 联合国荒漠化公约一直致力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 ,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 。 易志坚说 , 这项技术的研发目的并不是为了改造所有沙漠 , 技术成熟后将如何应用当由政府层面统筹规划 。
新技术打开一扇新窗
随着近年来实地试验连续开展 , 易志坚团队听到的质疑声音逐渐减少 , 肯定和支持越来越多 。 这一跨界创新的科技成果吸引了各领域专家前来考察 , 他们认为该理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对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借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