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 水稻立枯病( 二 )


【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 水稻立枯病】3、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 。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 。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
4、苗床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
5、加强田间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 。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 。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浸种24,-48 h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 。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枯灵液剂0.9 g加水1 L喷洒 。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进行喷雾,并注意保持床土湿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 。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l~1.5 g,对水均匀喷在苗床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