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已拥有三条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 , 2021年前三季度 , 公司出货约4000万片 , 目前已为华为等品牌提供高端柔性AMOLED产品 , 此前华为Mate Xs、Mate X柔性折叠屏均为京东方独家供应 。 维信诺公告透露 , 连续12个月累计获得荣耀柔性OLED屏订单22.485亿元 。
反观柔宇 , 在急需技术爬坡和扩大产量的时候 , 遭遇资金危机 。 不过 , 有媒体报道 , 参与柔宇科技A、B、C三轮融资的松禾资本 , 正牵头现有股东和有意向的投资方进行新一轮可转债融资 , 以帮助柔宇渡过难关 。
前有狼后有虎
深圳龙岗区 , 刘自鸿站在工厂外 , 一一将采访人员送上车后 , 又登上大巴车 , 双手合十 , 言辞恳切地希望媒体“能对柔宇多一些理解” 。 那是2019年 , 柔宇先后几次开放了工厂参观 , 试图让外界能更加走进这家充满质疑的公司 。
刘自鸿身后是占地10万平方米的柔宇生产基地 , 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 在这里 , 每立方英尺0.5微米的颗粒物要保证小于100个、无尘洁净程度达到半导体芯片制造业标准的产线 , 这是柔宇百亿融资砸出来的水花 , 也是下一步百亿融资里最重要的计划 。
柔宇工厂2015年10月筹建 , 2018年6月一期产线点亮投产并实现大规模量产上市 , 按照8寸左右屏幕计算 , 能达到280万片/年产量 。 当时 , 刘自鸿介绍 , 二期正在推进建设中 , 基于一样的技术路线、一样尺寸 , 建成后预计整体年产量可达880万片/年 。
柔宇在招股书(申报稿)中称 , 公司虽掌握业内领先技术 , 但目前尚需扩大生产规模以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满足客户对于大规模量产的需求 。 在其计划里 , IPO拟公开发行12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 , 募集资金144亿元 , 其中约50亿元计划用于柔性显示基地升级扩增建设项目 。
虽然融资金额单位以亿计算 , 但对于显示屏这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 柔宇融资并不算高 。
从2002年进军面板行业以来 , 京东方以负债经营、杠杆融资并购的方式扩产建厂 。 至今 , 京东方融资超过700亿 , 几乎是一家工业企业能在资本市场所做的最大融资 。 因融资金额巨大 , 早期京东方也广受诟病 , 《南方周末》曾评价其“圈钱”技艺极其娴熟 。
正是这700亿让京东方走到了面板龙头的位置 , 京东方先后在合肥、成都、重庆、福州、北京等地建设了14条产线 。 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曾总结了京东方的发展模式:“投一条200亿的产线至少需要100多亿的本金 , 没钱怎么办?我们跟地方政府商量 , 通过资本市场向当地的资本投资平台定向增发 , 拿到资金后 , 我们再把这部分钱投入到当地去建设企业 , 去发展 。 ”
柔宇试图以不同的技术路线重新定义行业 。 为降低成本 , 柔宇采取独立于三星LTPS阵营之外的技术路线:ULT-NSSP柔性屏技术路线 。 刘自鸿认为 , 正是由于采用了低温工艺和非硅材料以及更为简单的制程工艺 , 设备投资成本也相应大幅降低 , 因而柔宇的产线的投资额远远低于京东方、维信诺等厂家 。 例如 , 京东方日前宣布量产的重庆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 , 投资额高达465亿元 , 而柔宇一期产线的投资仅为110亿元 。
但时代已经不同了 。 十年前 , 面板行业面临的困境 ,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以一言蔽之 , “没有液晶面板寝食难安” 。 作为全球最大彩电制造基地 , 中国内地一度因不能自产液晶面板 , 不得不高价从韩国、中国台湾面板企业手中采购 , 京东方代表的是国产替代的主题 。 如今 , 这样的时代命题已经不再 , 还年幼的柔宇要面临特大巨头京东方、三星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