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更是这一两年来微信团队创新的重中之重 。 随着视频号推广工具和视频号机构管理平台先后上线 , 加上微信提供了小程序跳转、推送通知等直接触达渠道 , 微信给视频号补足了基础设施 , 为其进一步拉新和留存做好了铺垫 。
不过在许多创作者看来 , 视频号仍旧不具有明显的特色 , 尤其是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对比 。 在2021年初时 , 生活类内容构成了视频号内容生态的基本盘 , 活跃用户也以中老年群体居多 。
但变化在近段时间以来愈发明显 , 据微信视频号团队表示 , 神舟十二号发射、孟晚舟归国等热点直播点赞数与观看数都突破了新高 , “视频号成为用户浏览新闻事件、体验休闲娱乐的新平台 。 ”
一场“西城男孩演唱会”刷屏了朋友圈 , 2700万的观看量给视频号树立了新战绩 。 而2021年最后一天 , 五月天演唱会独揽视频号的跨年舞台 , 视频号在年轻群体间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
除此之外 , 在过去的一年里 , 视频号和公众号的关系也愈发紧密 。 具体到产品侧 , 比较突出的是视频号直播预告卡片可以插入公众号 , 实现一键预约;订阅号信息流新增“直播中”模块 , 位置优于最近更新内容;视频号页面和直播间支持展示已绑定公众号 , 完成反向引流 。 换句话说 , 已成熟的公众号亟需在新场景下“老当益壮” , 未长大的视频号渴求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 在此背景下 , 两者的打通似乎顺理成章 , 一个得以激活现有流量 , 一个借“开闸放水”提升传播效率 。
如果观察整个微信生态 , 视频号、公众号 , 乃至朋友圈、小程序、微信红包、微信状态和微信小商店等产品均强化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 视频号主页和单个视频可以关联微信小商店 , 微信红包封面也变身为视频号的入口 。 在此过程中 , 原本相对孤立的流量开始移动 , 从而进入新的循环 。
于当下的微信而言 , “内循环”的加速显得尤为重要 。 毕竟 , 在“以安全为底线 , 分阶段、分步骤”对互联互通方案进行落实的前提下 , 微信昔日对外链的封锁已不复存在 。
在以好友私聊窗口为代表的点对点聊天场景中 , 用户可以直接打开来自抖音、淘宝等App的链接 。 这也只是微信打开生态的第一步 。
视频号还有戏吗?
尽管张小龙在公开场合强调过许多次 , 微信视频号从来不是腾讯短视频战略的承载者 , 但它对于微信自身的意义却是重大的 。
在微信乘风破浪的发展历程中 , 基于自身生态进化和外部竞争 , 其发动机主引擎经历了多次切换 。
在图文阅读时代 , 扮演这一角色的是“公众号” 。 2014年 , 微信公众平台宣布 , 面向超过10万粉丝的公众号开通流量主功能 , 巨大的流量红利涌向了自媒体 。 作为根植于微信生态的内容平台 , 公众号聚集了大量创作者 , 他们创作出的内容在这里分发、集合 , 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 以此为起点 , 公众号日益成为微信独特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进而衍生出多层次的商业价值 。
但当流量增长天花板显现 , 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流量的价值就升级为运营的核心 。
2017年 , “小程序”应运而生 , 有赖于微信的海量用户基础 , 其数量和用户规模迅速增长 , 电商玩家的切入将社交电商的发展带入新的台阶 。 更为关键的是 , 在腾讯迎来史上第三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之时 , 小程序正是马化腾眼里“连接产业互联网的利器” , 其地位可见一斑 。 甚至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 , 张小龙坦言 , 小程序是他个人职业生涯里最大的一个挑战 。 微信对此拿出了非常大的决心 , 但并不着急一下子做成 , 而是用足够的耐心慢慢培育——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 , 而非To C功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