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白芨
来源/新熵(ID:baoliaohui)
在2022年新年致辞中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大谈技术革命:“我们不想被世界颠覆 , 就必须超前布局……紧紧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 做强科技生态圈 , 打造企业持续竞争力 。 ”
然而从电动化进程看 , 官方公告显示 , 2021年12月 , 吉利汽车新能源与电气化车型销量为0.72万辆 , 仅占总销量的4.66% 。 而在2018年 , 李书福曾放出豪言 , 两年后新能源汽车要占吉利总销量的9成 。
反观业内 , 乘联会数据显示 , 2021年前11个月中 , 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为64500辆 , 在国内新能源厂商中仅排名第12位 , 不仅落后于造车新势力的小鹏、蔚来、理想 , 也落后于自主三强中的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 。 从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看 , 吉利汽车为164.8% , 而销量同属6万档的长安汽车高达386.9% 。
在这场行业巨变中 , 吉利正在成为掉队者 。 尽管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更早 , 但激进的转型策略与臃肿的品牌矩阵限制了吉利的步伐 。 尽管进入2021年以来 , 一系列加速外部合作的消息表明了吉利积极的转型意愿 , 但随着被吉利给予厚望的极氪001被负面评论淹没 , 吉利的转型前景也再度迷茫起来 。
吉利没有退路

文章图片
图2/4
李书福的绰号是“汽车疯子” , 在任何一本李书福的个人传记中 , 读者都可以从李书福的个人创业史窥见一个狂热、无畏的勇士形象——从流动照相馆创业 , 依次转向废弃定影液提取纯银 , 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贴牌冰箱 , 生产铝塑板建筑材料 , 南下海南炒楼、并最终选定自主造车 。 从1997年起 , 吉利汽车抓住中国汽车普及率提升的市场机遇 , 在国企的竞争中率先崛起 。
自始至终 , 李书福保持着一种激进、不留余地的转型思维 , 相较柳传志“稳”字当头的管理风格 , 李书福更愿意付出高昂的转型成本 , 以求摆脱市场饱和、竞争门槛低的红海市场 , 追逐更高技术门槛的蓝海 。
从生产摩托车转型汽车时 , 李书福的名言是:“没什么难的 , 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 , 两张沙发吗?”当被告知汽车与摩托车的区别绝不止于两个轮子时 , 李书福答:“我当然知道 , 方向盘也不一样 。 ”
在2010年 , 伴随吉利18亿美元对沃尔沃的收购案 , 这种激进风格达到了李书福的个人巅峰 。 李书福给出的收购理由是“混血优势” , 即混血儿较近亲通婚具备更大生存优势 。 事实证明 , 收购沃尔沃使吉利以“财技换时间”的方式抢跑燃油车时代的中高端市场 , 并为沃尔沃打开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大门 。
然而在新能源时代 , 李书福破釜沉舟的打法一再遭遇瓶颈 。
在吉利内部会议上 , 李书福用一封万字分享信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的失败归结于历史条件不成熟 , 以及外部战略条件未能形成 , 而这一计划寻求吉利在2020年实现新能源车占整体销量90%以上 。 然而从实际成绩看 , 截至2021年11月 , 吉利汽车销量中 , 新能源占比仍然仅为11.89% 。
另一方面 , 吉利的“通婚”动作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涨期 。 从2021年开始 , 吉利先后与百度、富士康、腾讯、FF、力帆、雷诺等多家公司展开合作 , 12月29日 , 吉利单独拆分的极氪宣布与谷歌旗下Waymo合作 , 为其无人驾驶的士造车 , 并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