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的“晋江经验”之路: 农业强了, 农村靓了, 农民富了( 五 )

1998年 , 晋江市开展农村第二轮集体土地延包工作 , 至2000年结束 。 晋江连续11年获得粮食丰收 。 通过开展新村建设、造福工程等项目建设 , 市内农田基本设施 , 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

晋江市胡萝卜种植基地

就在这时候 , 晋江市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 , 发展势头渐猛 。 上世纪90年代末 , 晋江刮起了“工业风” ,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 不少农民扔下锄头办起了工厂 , 一时间出现了有田没人种的尴尬局面 , 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被浪费 , 抛荒地越来越多 , 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相对萎缩 , 效益较差 。 于是政府借鉴上世纪90年代前后陈埭镇率先提出试行的农田要逐步向种植能手集中的做法 , 并在陈埭、池店等晋东片区水田集中的一带逐渐推广 。 通过动员村委会、生产队去发动村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 , 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承包户去规模化种植 ,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 一时间 , 晋东地区涌现出一批承包上百亩、上千亩的种田能手 , 那些闲置已久的土地也被盘活了起来 , 农业生产逐渐往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 与此同时 , 政府加大扶农支农力度 ,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 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 效果显著 。 后来 , 晋中、晋南片区也陆续推广 , 那几年 , 晋江市农业发展一片生机勃勃 , 出现了林和杰等十几个全国种粮大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