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1314还要浪漫的数字

2021年3月14日,一年一度的白色情人节又来了,但今年的白色情人节有些特殊:不但带有“爱你爱一生一世”的谐音,就连黄历上也写明了这天“宜领证” 。
准新人们怎能放过这个良辰吉日?然而,各地民政局并没有因此网开一面,而是拒绝周末加班,让许多人大呼可惜 。但狗粮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主要话题,今天我们来讲讲,为什么人们对数字如此敏感?
阿拉伯数字作为一种表达数的书写符号,只有简简单单十个而已 。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简约又绚烂的数学 。因此,与其说人类对数字敏感,倒不如说是数学这一通天大道令人沉醉 。

比1314还要浪漫的数字

文章插图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于世界规律的探索欲望几乎刻在了基因之中,这也就导致了人类对于数学这一解剖世界的手术刀的痴迷 。
事实上,就像我曾看到的一位数学家说过的一样,其它科学研究上帝选中的规则,而数学研究上帝必须遵循的规则 。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是一个万事万物永远运动的世界中永恒的不变的东西,是漂泊的灵魂最坚固的依靠 。
【比1314还要浪漫的数字】“数学是研究上帝必须遵循的规则”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不妨用一个简单的对比来体现一下数字的力度:
1、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五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
2、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30%,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平均每60秒近30人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在表达的直观性与表现力上,是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那么,为什么数字对我们有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呢?究其原因有三:抽象,严谨,具有广泛应用性 。
首先,抽象 。数学作为所有学科的根目录的存在,其形式一定是最为普世、最为简洁、最为基础的,这使得它成为推理、描述客观事物规律或猜想的利器 。
在运用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通过数学解构宇宙,满足了自己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反过来,数学作为人类解剖宇宙的手术刀,也激发了人类对数学的工具崇拜心理 。事实上,爱因斯坦晚年的努力便是对数学工具崇拜心理的最好证明 。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先后提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一举奠定了他科学泰斗的江湖地位 。与牛顿不同,爱因斯坦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想要让人类对宇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疯狂的想法萌发在了他的脑海中:他要通过“弱作用,磁场,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进一步将当时已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找到这四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源 。简单来说,他试图通过一个简洁美妙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和预测宇宙中发生的每一件事 。
(爱因斯坦试图将这些所有的作用关系统一到一个数学模型下)
爱因斯坦以他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了这一伟大的工作中,可惜的是,直到1955年逝世,他都没有留下哪怕一篇最基础的关于大统一理论的论文 。为此,许多同时代的科学家将这试做他一生最大的失误,甚至还有谣传称其晚年改信了神学 。
但是,在爱因斯坦晚年的一篇采访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他追求大统一理论的初心 。爱因斯坦自问自答的提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促使着我们设计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我们又为什么要去设计理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