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二战日本军队军衔及标志( 二 ) 2020-01-07 \r\n \r\n上图中的昭五式制服展示了军衔、兵科符号和专业徽章的佩戴位置\r\n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各个军衔领章的大小并无差异(均为长40毫米 , 宽18毫米) 。 1943年 , 日军对军衔标志同样进行了修改 , 军衔肩章大小开始有了变化 , 变化后的军衔通常称为“三式军衔” 。 将校、准士官的领章长度统一规定为45毫米 , 宽度则各有不同:将官是30毫米 , 佐官是25毫米 , 尉官准士官是20毫米 。 与此同时 , 随着肩章的面积扩大 , 星徽也比之前更大了 。 下士官的领章规格为长40毫米、宽20毫米 , 士兵的领章与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保持不变 , 还是长40毫米、宽18毫米 。 关于星徽的排列 , 昭和十三年制式以前 , 星徽在领章上是等间隔排列 , 军衔变动时需重新购买领章 。 昭和十八年制式对此做了修改 , 星徽从领章的边缘开始排列 , 每升一级 , 则在其附近加上一颗星 。 \r\n这里同时介绍下日军的任官制度 , 按照日本官位的分类 , 日本军人(包括陆军、海军)还分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四类 。 敕任官指按日本天皇的敕书任命的官员 , 分为三等:大将为一等敕任官 , 中将为二等敕任官 , 少将为三等敕任官 。 奏任官是由陆军大臣奏请天皇批准 , 再由陆军大臣任命的官员 , 分为六等:大佐为一等奏任官 , 中佐为二等奏任官 , 少佐为三等奏任官 , 大尉为四等奏任官 , 中尉为五等奏任官 , 少尉为六等奏任官 。 判任官由联队(团级)以上部队长官判定任命的官员 , 分为四等:特务曹长为一等判任官 , 曹长为二等判任官 , 军曹为三等判任官 , 伍长为四等判任官 。 卒是由大队(营)、中队(连)等分队长官任命的兵卒 , 分为三等:上等兵为一等卒 , 一等兵为二等卒 , 二等兵为三等卒 。 1943年后 , 日本将大将改为亲任官(由天皇亲自任命 , 颁发任命书和大将军衔标志) , 增加了兵长 , 为一等卒 ,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分别为二、三、四等卒 。 \r\n \r\n \r\n(上图)军方发行的一对昭五式曹长肩章的正背面\r\n \r\n(上图)昭五式少佐肩章\r\n \r\n(上图)昭五式大尉肩章\r\n \r\n(上图)未曾使用过的陆军昭五式中尉肩章的正背面\r\n \r\n(上图)的九八式大尉领章及包装盒\r\n \r\nA. 新兵领章(九八式 , 第一种类型)\r\nB. 二等兵领章(九八式第一、第二种类型 , \r\n三式第一、第二种类型)\r\nC. 一等兵领章(九八式第一、第二种类型 , \r\n三 式第一、第二种类型)\r\nD. 上等兵领章(三式 , 第二种类型)\r\nE. 兵长领章(三式 , 第二种类型)\r\nF. 伍长领章(三式 , 第二种类型)\r\nG. 军曹领章(三式 , 第二种类型)\r\n日军同时规定有各级军官与军衔的对应关系 , 一般来说编制比较严格 , 但也有特例职务军衔相差一级甚至两级的情况 , 日本陆军主要职务及军衔有:\r\n陆军大臣——大将、中将 , 陆军次官——中将 , 参谋总长——大将 , 参谋次长——中将;\r\n教育总监——大将、中将;\r\n军事参议官——大将;\r\n总军:总司令官——大将 , 总参谋长——中将 , 总参谋副长——中将、少将;\r\n方面军:司令官——大将、中将 , 参谋长——中将、少将 , 副参谋长——少将;\r\n军:司令官——中将 , 参谋长——少将 , 副参谋长——少将、大佐;\r\n师团:师团长——中将 , 参谋长——少将、大佐;\r\n航空兵团司令官、飞行集团集团长——中将;\r\n参谋本部部长——中将、少将;\r\n各种学校长——中将、少将;\r\n旅团长——少将 ,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r\n步兵团、战车团、飞行团团长——少将;\r\n联队长——大佐、中佐;\r\n飞行战队长——中佐、少佐;\r\n大队长——中佐、少佐;\r\n中队长——大尉、中尉;\r\n小队长——中尉、少尉;\r\n联队旗手——少尉;\r\n 上一页123下一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